近日,农业部公布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浙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榜上有名,它也是浙江省唯一入选的传统农业系统。
“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是德清渔耕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保护好这一传统农业生产体系,对于保护好地方的渔业资源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德清珍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清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建宁表示。
养殖技术曾名扬海内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南宋时期,德清人叶金扬受自然界异物偶入蚌体而形成珍珠的启发,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并在德清洛舍、钟管、十字港和雷甸一带进行大规模推广,当时就有5000个家庭以此为生。”浙江省淡水珍珠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德清县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杨安全介绍说。叶金扬的附壳珍珠培育方法比由自然界异物偶然进入蚌体而形成的珍珠,得到的珍珠数量更多,“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德清珠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珍珠养殖相关的水环境选择、母蚌选择、珠核制作、插核、养殖、取珠、加工等技术体系并代代相传。为纪念叶金扬对珍珠产业的贡献,后人在小山漾旁为其建了寺庙,小山寺遗址至今仍在,而当地人也仍然保持着珍珠养殖的传统。
18世纪,叶金扬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被来华旅行的外国人介绍到了国外,对欧洲及日本珍珠养殖影响颇深。《大溪地黑珍珠史》 中就有明确记载:“1772年,瑞典科学家格瑞尔对十三世纪南宋湖州人士叶金扬的育珠方式进行详细的观察,并将技术带回欧洲”。法国人路易·布唐1925年编著的《珍珠》、日本人三轮邦彦的著作都指出:中国人工养殖珍珠的最早地点在德清。据《民国德清县新志》记载,晚清、民国期间,德清民间有完整的养殖珍珠方法,在全国享有盛名。
“鱼蚌混养”和谐共生
德清地处杭嘉湖平原,河港纵横,荡漾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分布有水域面积23万余亩,湿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4%以上。生态地貌优势为育珠蚌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千百年来,德清人利用‘鱼蚌混养’的方式育蚌养鱼,历史上也曾大规模养殖珍珠,但并未出现水质污染等问题,反而是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德清的珍珠养殖业。传统珍珠养殖技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杨安全表示。
“水环境不仅决定育珠蚌能否生存和生长,还直接影响到养殖珍珠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对水域的选择十分重要。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通过食物链来消化吸收水体中氮、磷等富余有机物质,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鱼珠双丰收。”杨安全介绍说。德清县是中国传统“粮桑鱼畜”系统最集中、保留最完整的区域之一。该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粮桑鱼畜”生态循环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种稻(麦)、畜牧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粮桑鱼畜”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成为德清渔业乃至浙江省农业休闲观光与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宝石皇后”进入寻常百姓家
1967年,雷甸水产大队的沈志荣开始珍珠养殖技术研究,并相继在“珍珠质量提高”“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我国现代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深加工基地,珍珠养殖与深加工年产值超5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近万人。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珍珠的产量也大幅提高,昔日价值连城的“宝石皇后”渐渐走入普通百姓家,成为寻常消费品。同时,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德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流传下来的传说、民歌、谚语,保存了众多的农业工艺以及乡风民俗。“放鱼秧”“请财神”“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为特色的传统民俗,以及纪念叶金扬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德清珍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展现出德清人民的创造力和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本报德清8月5日专电)
本报驻浙记者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