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青
上海中医界最近接连有好消息传来:岳阳医院朱南孙教授、龙华医院刘嘉湘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华山医院沈自尹教授、曙光医院蔡淦教授荣获“全国名中医”称号。记者昨天从市卫生计生委获悉,上海是唯一一个推荐两名国医大师并获得两名国医大师的省市,获评的全国名中医的数量也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据统计,本市目前共有中医7900余人,根据“十三五”规划“每千人拥有0.4个中医”的指标,上海未来几年还将增加相当数量的中医人才。近年来,上海多策并举,创新名中医培养机制,推进高层次海派中医人才培养,不仅配备足够的中医,而且要培育一批顶尖名中医。
首创名中医工作室,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结合
石筱山、陆瘦燕、朱小南……曾几何时,这些中医名人在上海滩家喻户晓,“海上名医”是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中医流派。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拔尖的中医人才后继乏人,面临断代之忧。一些中医流派何以会面临失传? 市中医药发展办主任张怀琼表示,因为过去主要依靠家传和传统师承的方式,而现代中医教育体系下,传统育人模式需要输入“新鲜血液”。
200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首批名老中医工作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已逐渐形成了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基础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传承模式,截至目前,已建立了60个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学术流派纷呈是海派中医突出的特色之一,如张氏内科、何氏内科、顾氏外科、妇科四大家、儿科四大流派、伤科八大家、针灸六大派以及推拿一指禅等,都沉淀深厚、独具特色,又交相辉映。2012年,上海建立了15家流派传承研究基地,收集整理各流派名医大家的书稿、处方手记、丹青墨宝,对上海中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一次“翻家底”。在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培育了一批拔尖传承人才,打造一大批优秀传承团队,推广了一批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各流派在临床上形成鲜明特色和诊疗规范,给老百姓看病提供指南。
在推动传承型高级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开创性地将师承教育与学位教育结合,创造了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具有硕士学位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通过名医带徒的传统师承方式,也可以同等学历申请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这是我国首次将中医师承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一次改革和创新。
培育中医领军人才,打造学术共同体
上海还积极探索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2012年底,委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实施了“上海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遴选出了30名具有正高职称且活跃在中医临床第一线的骨干精英为首届学员。
过去的名中医,熟读经典广博强记。新生代的上海名中医,也在“古义新知”方面加大素养的培育。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海内外学府的知名学者受邀为研修班学员开设 《四书五经》《易经》《中国古代哲学史》和《古诗词鉴赏》四门主干课程,用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医学,提高中医人文素养,增进中医学的领悟能力。据了解,上海首批正高级以上职称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都能赏析古琴艺术、熟读古籍经典。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学员通过跟师,进一步学习名老中医的临证精华,中医临床思维有了新的突破。他们跨地域、跨学科寻访中医名家,通过拜师、游学等临床实践,学习中医各种流派、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据介绍,为打造一批高层次后备中医药青年人才,在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的基础上,选拔了41名青年中医后备人才,与研修班30位领军人才及其导师组成老中青三代学术共同体,从而形成了名老中医领衔、领军人才为主、后备中医药青年人才为继的上海中医药人才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