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颙
最近,我在《收获》上发表一部中篇小说,标题有些拗口,《不可逆》。刊物出版时,《收获》的微信公众号约我写篇心得,顺手写下个标题《男人四十》。很快,有朋友对我说,后面这标题,用在小说上多好,明亮多了,抓眼球呢。
这里,就来谈谈两个题目的不同用意。
新创作的中篇小说,有三位男角色,三位老同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与人生起伏中,互相依傍与扶持,有人称,是写了新的“桃园三结义”。他们均为1977年生人,眼下正好40岁上下,与我等50后,属于两代人。他们在“文革”混乱结束后出世,应该算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到他们稍稍懂事的岁数,市场经济又恰好在中国破土露芽。与品尝过三年自然灾害饥饿、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父辈相比,他们是崭新的社会环境的产品。
我写小说,一般写自己很熟悉的人物故事,提笔心中有底,不怕露出破绽。写同龄人,自然得心应手,写老一辈,也大体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比如知识分子圈里的男男女女。若想写比我小二三十岁的一代,眼下40来岁的一代,内心的准备不足。尽管我儿子也30好几了,我却从来没有写他的念头。当父亲的,眼力往往可疑,居高临下为常态,总把自己的孩子看得过分幼稚。
偶然的机会,与年轻的朋友们聊天,是几个所谓的当代青年精英,MBA毕业后,均谋得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属于有豪车、住别墅的圈子。他们谈吐不俗,不扯无聊的段子,也不说商战及股票玄机,倒是关注社会思潮或者文化方面的新鲜话题。观点未免南辕北辙,与当下微信朋友圈的境况相仿,只是不见脸红耳赤的争辩,品着咖啡,悠然地各执己见而已。那种成功人士超然的自信,既无大小会议上听惯的陈词滥调,也无街头巷尾流行的恶言俗语,顿时让我耳目俱惊:这是中国社会孕育出的全新的一代人么?
那天,有位某著名跨国公司高级白领的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会儿,他们讨论着中国经济形势的走向,他说:“外国老板重用我们,是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太好,哪天市场不行了,可能立马不客气地解雇我们。”我不知道他的年薪到底是六位数还是七位数,我佩服的是他拿着外国公司的高报酬,却保留着自个清醒的意识。他的忧国忧民,与个人的利益高度吻合,显得十分自然得体。
我不由开始十分关注这个年龄段的朋友。
当多数年轻人还在为生存而苦苦奋斗的时候,他们中的精英,已经开始了充满个性的里程。你得承认,任何年代、社会均生产精英,区别仅仅在于,精英涌往哪个方向。有一点大致肯定,中国的青年精英们,面对的世界很精彩,不会再去挤文学的独木桥了。
我关注到一些特别的个案。在四十上下的成功人士中,有人反复遭受挫折而依然不认输,从零开始,顽强创业;有人挖得几桶金后,长期投身穷山僻壤慈善活动———不是送点钱了事,而是努力帮助那里的农民脱贫致富;有人获取个人财富自由后,放弃高薪高职,回到学校里参与教育孩子们的事业。同时,我也从媒体上获悉,中国硕果累累的科技创新,正极大地依赖这批获得过国内外高级教育的年轻人!
我不是写社会调查报告,我不需要一一罗列材料,我要回到文学的本义。我没能力抽象阐述这代人,我只需要描绘出他们中的若干人物。反复酝酿,从小一起玩篮球的三兄弟诞生了。为了打开作品视野,三兄弟被安置于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和家庭背景:一个是身在美国风头正劲的律师,其父却是突然被双规的中国官员;一个是雄心勃勃的民营企业家,他的老爸是曾被判刑的“文革”造反派司令;第三个则是儒雅智慧的大学副教授,继续行进在他的知识分子家族的道路上。至于设计出把他们纠缠到一起的好看故事,一场争夺民营企业控制权的阴谋,经验丰富的读者自然懂,那是小说作者屡试不爽的手段。
写到这里,我想已经把创作的冲动说明白了。所谓“男人四十”,并非要表现男士们情场逐鹿,而是速写当下部分壮年男子的生态和面目,写他们的奋斗与焦虑。
那么,我为什么用了《不可逆》这样一个题目呢?
小说的构思,是复杂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反复过程。当人物故事大体就绪,对人物身上的意蕴的挖掘,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写小说,构思的工夫远多于落笔的时间,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挖掘点别样的意思。我前面说过,这几个人物,是我过去从来没有表现过的。那么,除了年龄的区别,与父辈们比较,更重要的不同在哪里?
我渐渐想清楚了。他们是随改革开放年代成长的一代,尽管家庭的命运,会把三兄弟牵扯进消逝的历史,但他们并无亲历既往的包袱,相对超然,小说中的副教授就说过:“老想父辈的事,累不累?”他们是远比我们轻装前进的群体,他们始终是脚踩当下而追逐明天的一代。偶然回眸一瞥,仅仅是感兴趣于前辈的心得教训。他们受教育充分而全面,自信满满;经历过市场的摸打滚爬,能横看世界,远望未来;他们已经悄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成长,也回答了改革和转型会不会逆转的疑问。这代人的生命,从一开始就绑在由1978年启动的列车上。小说中的三兄弟,无论是投身创办企业,还是参与学术研究,或者是远赴海外求学,他们的青春生命,穿越了改革年代的风雨,与新生的市场经济一路同行;吃苦也罢,遭难也罢,血脉相连,难舍难分。他们的思维方式,感情色彩以及利益诉求,成为中国现实土壤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群体在埋头推动车轮,社会转型,便不可逆转。于是,小说的意蕴开始在我心底呈现,故事与人物形而上的灵魂,飘荡在字里行间。
这大约就是鼓励着我把不太熟悉的故事讲述下来的激情。言犹未尽。也许,我还会继续写三兄弟的故事。
(作者为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