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的枪声宣告了一支伟大军队的诞生。90年征途漫漫、风雨兼程。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共谱主旋律组歌,以一批影视、文学、舞台作品,致敬这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致敬时代与英雄。在这一大批跨领域、多视角的作品中,有些着力刻画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巍峨丰碑,有些描绘强军路上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壮阔图景。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以鲜活的文字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真实瞬间,是作家为崇尚正义的人们奉上的一份精神食粮。”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 《金沙江畔》 的导演廖向红也有相似观点:“英雄的情结永不过时。我们用艺术的语言再现红军长征路上的理想信念、钢铁意志、奉献牺牲,只希望这种精神能深深感染今天的观众。”
深情回望人民军队伟大而光辉的历程
如王树增所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培育人们正确的历史观,激发爱国热情,是为献礼作品的境界与情怀。
“八一”前后,一批纪实性文学作品将引领受众走进历史,听一听鼓角争鸣。人民日报将刊发长篇报告文学 《叶挺独立团》;新华社播发系列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军史开讲》 《百战辉煌———人民军队经典战役回眸》 系列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军事农业频道联合策划推出特别节目 《从这里走向战场》 《一切为打赢》、纪录片 《从胜利走向胜利》《南昌起义》 等。这些历史的回望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胜利丛书”以及“解放战争系列”丛书合力,通过权威数据与珍贵史料图片,勾勒出一幅人民军队全景式的战斗图谱。
两部同名的电影和电视剧 《建军大业》 着重讲述人民军队90年峥嵘岁月的起点。电影7月27日上映,聚焦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河坝战役三大标志性事件。电视剧将于8月1日在央视一套开播,该片发挥规模叙事的优势,围绕“我党为什么建军”“如何建军”“建什么性质的军队”三个关键问题,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军思想的形成脉络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时间跨度上从北伐战争直到古田会议。
宏观叙事之外,不少舞台艺术作品选择从细节入手,讴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涌现的英雄人物及其光荣事迹。总政歌剧院 《永不消逝的电波》根据同名经典电影改编,于7月27日拉开国家大剧院的“八一”演出板块序幕。紧接着,根据红二方面军真实故事改编的民族歌剧 《金沙江畔》,展现军民鱼水情的中央芭蕾舞团新编作品 《沂蒙情》 等将陆续献演北京的舞台。上海京剧院将带着 《智取威虎山》 在上海、山东、江苏多地巡演。
上海多家文艺院团将共同推出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戏曲交响演唱会》,包括尚长荣等表演艺术家在内的数十位戏曲演员,将演绎京剧、越剧、昆曲、淮剧、沪剧、评弹等多剧种经典唱段,歌颂人民军队伟大而光辉的历程。
将涌动在人们心头的中国梦、强军梦灌注笔端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惊涛拍岸,中国人民解放军也通过加紧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吹响时代号角。许多作品都描摹出了一支利剑在手、枕戈待旦的军队,他们如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
解放军出版社的 《强军进行时》 丛书开宗明义,将涌动在人们心头的中国梦、强军梦灌注笔端,展示当前部队的火热生活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最新出版的8月号 《人民文学》 用近乎整本杂志的篇幅,发表军人、军队、军事题材作品,这些作品为读者复现了整个军旅作家方阵强劲不息的创作势头,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英雄之师。
得益于高科技的表现手段,还有许多影视剧通过不断升级的磅礴场景,宣示中国力量。电影 《战狼2》 延续特种兵冷锋的传奇故事,被评价“展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缩影”;《红海行动》 作为 《湄公河行动》 的姊妹篇,呈现中国蛟龙突击队“也门撤侨”这一壮我国威的真实事件。荧屏上更有多兵种全线出击:江苏卫视 《反恐特战队2之猎影》 带观众了解和平年代反恐精英对战生化武器的风采;北京卫视与浙江卫视的 《深海利剑》 以我军372潜艇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为素材,向观众揭开隐秘而伟大的水下潜艇兵生活;东方卫视的 《绝密543》 则走进空军基地,描摹地空导弹部队的成长史。
《深海利剑》 的导演赵宝刚道出文艺同行的心声:“中国正在经历石破天惊的强军之路。我们谨以敬畏之心,致敬中国军队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