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会自制“防晒霜”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的植物,会自制“防晒霜”。
美国普渡大学蒂莫西·兹维尔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生化实验,发现植物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分子,并将它们输送到叶片表面来保护自己。这种分子叫“芥子酸酯”,能够作为阻碍UVB穿透叶片的屏障,吸收UVB光谱中每一段波长的UVB辐射,因而能够非常有效地吸收损坏植物的有害辐射。
气温上升影响水果甜度和色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水果都出现了甜度增加的趋势,如苹果、梨、西瓜等。即便是同一种水果品种,在同样的地方种植,口味也会发生变化。以日本的“富士”苹果为例,长野县从1970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3℃,青森县从1975年至2010年气温上升了1.2℃。在这段气温升高的时期,两地“富士”苹果的酸性成分平均减少15%,糖分则平均增加了5%。
气候变暖还会让水果的色泽发生改变。南京农业大学葡萄种植专家研究发现,在光热条件不同的地区种植的同一种葡萄,不仅口感不同,颜色也不同。比如红提,它种在新疆是黑色的,但同样的品种拿到南京种植就是粉红色的,甜味也有所不同。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法国葡萄酒为何不同年份的价格会相差悬殊,原因就是不同年份的雨热条件不同,种植出来的葡萄口感相差很大,酿出的葡萄酒口味也不同。
除此之外,全球变暖对水果种植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就拿葡萄园来说,气候变化会导致新型病虫害出现,令葡萄园变得更加脆弱。
斑马条纹数量与温度有关
据物理学家网站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以往解释斑马条纹演化的理论缺乏证据支持,反而温度才是影响条纹形成的关键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斑马由于生活的区域不同,其条纹也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变化。他们记录了16个不同地区的斑马所具有的条纹特征及29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叮咬的蝇类、掠食者等。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表明,与条纹样式唯一具有关联的是温度:温度越低,条纹数量越少、颜色越浅;温度越高,条纹数量越多、颜色越深。
鱼类操控基因躲避气候变化
日前发表于 《自然-气候变化》 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有一种鱼能操控基因开关,以躲避气候变化灾难。
当水温仅升高几摄氏度时,对很多鱼类来说便是灭顶之灾。但一种多刺的热带鱼———雀鲷,仅仅在两代之内便能完全适应3℃的水温变暖。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时至今日依旧是个谜。
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菲利普·芒迪及其同事用野生雀鲷做了实验。他们在严格控制温度的条件下培育了两代新的雀鲷。一部分野生雀鲷在它们自然环境的水温 (23.2℃-28.5℃) 下生长,而另一些在高于这些平均温度1.5℃或3℃的条件下生长。随后,研究人员在有着稳定水流流过的圆柱形罐子中测定了它们的有氧运动能力,还分析了它们完整的转录组———鱼类 DNA 中每个基因所产生的全部RNA,以显示哪些基因正在被使用。
研究结果清晰地表明,在经过两代的驯化后,这些雀鲷的53个关键基因被开启或关闭,它们的表观遗传变异可以被传递下去,并且在每一代中得到增强。
(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