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 萍通讯员 刘海波
“拥军是我家的传统,至今已经四代相传,以后还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在湖州市双拥典型座谈会上,长兴县79岁的拥军模范周松兰满含热泪地说。
日前,浙江省湖州市为纪念建军90周年,启动“红色记忆,军民情深”活动。一直以来,湖州按照“强军、兴市、惠民”要求,促进军民融合,已连续七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市县联创“满堂红”。
“江南小延安”的“双拥情”
湖州长兴是革命老区,有着“江南小延安”的美名。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禀性。
拥军模范周松兰家有着“四代拥军的故事”。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夕,为部队官兵送慰问物资,已成为周松兰一家人的“必修课”,周松兰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拥军奶奶”。“无论是高温还是寒冬,战士们都要站好每一班岗,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是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周松兰说。
79岁的老人章桂根是长兴县一名烈属。1990年,在福建当兵的小儿子为了抢救武器装备而牺牲,年仅19岁。承受了丧子之痛,章桂根并没倒下,他将对儿子的感情全部倾注在部队官兵身上。“看到部队官兵就觉得特别亲切。”章桂根说。随着年纪增长,他对小儿子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从2010年开始,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每年要去离家不远的驻地部队两次,一次在“八一”期间,一次在老兵退役的时候,雷打不动到部队看望“兵儿子”,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章桂根和周松兰这样的拥军模范影响下,每个节假日和“八一”前夕,前往各驻长兴部队开展慰问活动的单位及个人络绎不绝,形成“人人参与拥军,争做拥军先进”的良好氛围。2015年,长兴县慈善总会首次成立“慈善暖军心”爱心基金,主要用于关爱外地在长兴服役的军人及家属,以及长兴在外地服役的军人及家属。
永不退役的“肖方兵”
长兴“肖方兵”的故事已延续了23年,并在最近被改编成了微电影《寻找肖方兵》,在微信朋友圈广为转发。
1994年,一名叫雷毅辉的消防战士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长兴下箬寺村有个叫黄伟斌的小男孩,因家中变故面临失学困境。为圆孩子读书梦,雷毅辉化名为“肖方兵”,默默资助他上学。3年后,雷毅辉因工作调动要离开长兴,怕自己走后孩子失去资助,考虑再三后,他将秘密告诉了当时的指导员朱煜如。接下战友的重托后,“肖方兵”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并成立了“肖方兵”爱心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心队伍除了在湖州消防部队内部壮大以外,甚至在全省消防部队范围内呈滚雪球状发展,爱心基金也从部队内部走向了社会。
爱,在相互给予中交融,驻长兴部队、部队军属、退役官兵等也用自己的奉献谱写着“爱民之歌”,让军民之心越贴越近。作为空军某部现役军人的妻子,“好军嫂”杨旸成为受长兴县培智学校孩子欢迎的人。几乎每个星期,她都会到学校看望、陪伴这些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与孩子们结下了很深的情谊。杨旸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关心、陪伴和互动。我是学美术的,优美的线条和五彩缤纷的色彩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对唤醒他们的智力很有帮助。”
湖州市双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湖州的光荣传统。近年来,湖州市政府投入5.88亿元建设外环线北段工程,让曾经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泥土路变身为全市基础设施最好的主干线路———双拥大道;出资1200万元帮助驻湖部队改造营区有线电视信号系统;划拨390.18亩土地用于营区建设;出资改建部队健身场馆和文化大礼堂,丰富官兵文化生活。优抚事业费共支出8.48亿元,“三属”抚恤金年均增长10.2%。
“一直以来,湖州市各级政府倾心解决广大官兵的‘三后’困境———‘后步’之忧、‘后院’之忧、‘后代’之忧,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国防事业之中。有这样的军民关系,有这样的鱼水之情,我们没有理由带不好兵,没有理由打不赢仗。”驻湖州某部队政委如是感慨。
(本报湖州7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