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3
城事

发展人工智能亟需大手笔引智

专家认为,上海若能抓住这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海外引才成功概率并不低


    ■本报记者 沈湫莎

    随着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比当下天气更热的,当属人工智能。在日前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主办的“上海软科学研究沙龙”上,数十名来自政界、学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无一例外把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焦点对准了人才。

    与会专家表示,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关键技术研发,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关键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要拿出“千人计划”那样的大手笔,把高层次海外人才吸引到国内来。

    留意有原创思想的论文作者

    从论文发表上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很快。自2014年起,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有关深度学习的中国论文数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不过,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提醒说,这些论文的影响力不够高,大多数以跟风为主,原创性研究还太少。

    原创性理念、思想和方法的提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引领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比如,当AlphaGo(阿尔法围棋)掀起人工智能热潮后,深度学习的论文发表数量增加了6倍,在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和产业生态构建上,大家都在提深度学习。

    据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预测,人工智能发展将经历三个波次,当前处于第二波次,即通过开发特定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基于海量数据形成智能获取能力;而在尚未到来的第三波次中,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自己构建模型,以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自主发现并形成决策过程的逻辑规则。

    “人工智能研究明显冷热不均,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小脑、脑干是如何活动的,这些有关大脑认知的基础问题鲜有研究,而在以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第三波次,在这些问题上的突破至关重要。”国家“千人计划”学者、人工智能仿生眼团队创始人张晓林说,如果发现令人耳目一新、有原创思维的论文,要注重培养论文作者,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引领者。

    产研结合“双头衔”引进顶尖人才

    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殷卫海说,眼下,人工智能的人才竞争已经白热化。不少学生一毕业,就被招进人工智能公司,而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底薪达到了百万美元。

    美国是汇集人工智能人才最多的国家,约有85万人活跃在这个领域,且一半以上有10年左右的工作经验,这其中华人、华裔科研力量不容忽视,陆奇、吴恩达、李飞飞等名字十分抢眼。

    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的殷卫海说,美国很多名校人才密度高,个人发展资源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上海能抓住这波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机遇,出台相关人才政策,海外引才的成功概率并不低。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超过5万,其中34%在上海。为迎接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浪潮,上海还需要更多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不久前,上海交大与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手“挖”到一位在医学影像学图像识别领域的“大牛”———企业支付高工资,学校给予学者头衔,这样的“产研组合”确实令人心动,这也为上海发展新兴产业,引进顶尖人才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