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启哲
为期八天的“上海沪剧艺术节”昨天结束,其间,上海沪剧院集结了40多家沪上院团和长三角的沪剧沙龙“化整为零”,兵分多路,走进街道社区、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甚至剧迷家中,用近30场“深扎”活动反哺基层观众。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从田间地头走来的沪剧回到人民群众之中,这既是沪剧发展历程中,始终紧紧与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传统,也是地方戏曲与时代同行,重新焕发活力,拓展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回娘家”是反哺观众,也延续为人民抒写的传统
应该说,从民间走来的沪剧已经完全在都市的大剧场里站稳了脚跟:沪剧交响乐演唱会从上海大剧院唱到嘉定区保利大剧院;
一台 《邓世昌》 更登上国家大剧院。为了让这样的传统地方戏生发出更厚实的创作活力,为人民创作出更多好戏,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要求上海沪剧院建立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
作为上海孕育的地方剧种,沪剧的本土观众基础,在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的点单率也可见一斑。越是基层的乡镇街道,对沪剧热情越高。今年3月更是迎来一波高潮。仅上海沪剧院几乎每天都有两场“送戏下乡”演出。一次记者随青年演员在川沙新镇大洪村演出。下午一点半开始,不到11点,门口就停满了看戏村民的摩托车。活动室的座椅补了三次,仍有不少村民站着看完。可以说,反哺这座城市的乡野远郊,是基层百姓的文化需求。
而这之中,场次最多的是浦东新区。来自全国精英人才的浦东是时尚现代的,而作为沪剧的发源地之一,川沙新镇、三林镇、宣桥镇众多三代、四代同唱沪剧的普通家庭,又为其画上一抹传统底色。
川沙新镇顾佐才一家,便是把沪剧当作家风传承的代表。84岁的他告诉记者,小时候逢年过节,村民总会自己搭台过戏瘾。后来戏班散了,住在远郊的村民只有靠电视机和收音机听沪剧。这两年,这里的沪剧热又重新燃起来,每周六都有沪剧迷自发组织的沪剧沙龙,开起沪剧“卡拉OK”,顾佐才的儿子拉琴,儿媳妇报幕。家风熏陶下,九岁的曾孙女也攒下好几个唱段。上周末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等人到访,四代人轮番上阵对唱,过足戏瘾。
缘何能够传唱不衰? 从创作到演出,与城市同行是沪剧的立身之本。《芦荡火种》 《鸡毛飞上天》 《罗汉钱》等剧目,记录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荣广润说:“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里,像沪剧创作这样始终与社会变迁发展保持同行的为数不多。”沪剧的历史证明,只有为人民抒写,才能轰动当时,传唱后世。所以回归人民,也是观照沪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传统。茅善玉说:“沪剧很多现代戏改编自真人真事,老一辈艺术家学三轮车、挑扁担,与工人农民吃住一道。邵滨孙更因演出 《巧遇记》 与该剧原型三轮车工袁德旺成了一生的朋友。”
有心栽花高校萌芽,有心插柳江浙成荫
要争取当代观众,地方戏不仅要“回娘家”,也要敢叩开高校大门。上海沪剧院把目光对准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茅善玉等人的“深扎”之行,20多位北京大学校友追随其后。与他们结缘要从去年10月说起。彼时上海沪剧院在北京大学演出、讲座,让不少对家乡戏也很陌生的北方学生,领略了江南剧种的温婉气质。沪剧院旋即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签下“三年合作计划”。今年11月,沪剧看家戏 《雷雨》 又将唱响北大,演出票早早告罄。大学生最期待的是地方戏如何演绎文学经典,“《雷雨》 故事发生在江南地区,看过北京人艺的‘京味儿’《雷雨》,相信吴侬软语的沪剧版更有味道!”
他们中还有几个“新上海人”。河北邯郸的李思思,对沪剧的了解恐怕还要超过家乡的梆子戏。张爱玲的小说、王家卫的电影,让她领略了太多老上海风情,这让她对沪剧有天然的亲近感。今年毕业选择留沪工作,她希望通过沪剧了解并融入这座城市。
应该说,收获高校潜在观众是悉心培育而来,集结长三角的沪剧社团也是有心插柳。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这些越剧、昆曲的“大本营”,也有沪剧拥趸。沪剧鼎盛时期,江浙一带不乏沪剧院团、沙龙,这之后因戏曲遇冷而没落。这几年戏曲市场回暖,沪剧团体“春风吹又生”。直至闭幕式前一周,还有外地剧迷想要报名参与。茅善玉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艺术节的平台搭起来,汇聚更多的力量,让上海的声音一步步唱开来,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