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1
要闻

VR技术创业者感受五年间上海创业环境变化

在这里“造梦”有盼头


    

    ■本报记者 徐晶卉

    VR(虚拟现实)技术被称为未来10年的“主角”。VR硬件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于微型显示屏,这项技术长期由国外企业“垄断”,可在上海,一家名为明邀电子的企业早在2013年就针对VR设备定制开发微显示屏,抢占了先机。

    算起来,这已是“80后”创始人顾晶回国后第二次成功创业了。第一次创业,他因上海人才政策的“地心引力”,手握高端专利技术而来;而第二次创业时,他更加感受到了上海整个创业环境的热度与温度。

    政策“引流”,芯片技术突破者回归

    2005年,完成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6年的本硕连读后,顾晶进入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专注于研究手机屏的核心技术———超高分辨信号处理。他研发的色彩弥散矩阵技术,能在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图像像素的分辨率和对比度。

    手握专利,顾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国创业,但他没有方向———没有启动资金、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白手起家很难。2011年,顾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杨浦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却让时任服务中心主任的郑岳肖眼前一亮,“这项技术在国内是个空白点,如果国内能自主掌握这套技术,本身就有着特殊意义,这种人才一定要留在上海”。

    彼时,杨浦区刚刚出台了“3310”引才计划,政策支持给顾晶吃了一颗定心丸。没有钱不要紧,人才专项资金给了顾晶“第一桶金”,他不仅得到了100万元启动资金,还享受到200平方米办公用地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没有人脉和资源也没关系,园区努力搭建联谊社区,帮助初创公司拓展业务,吸引投资; 

    服务中心还引导他申请了上海市及中央“千人计划”,24小时提供“恒温”服务……

    顾晶创立的晶为电子科技公司快速上马,申请了覆盖亚洲、美国和欧洲的20多个专利,宣告高分辨率屏“拿来技术”时代的结束。

    政策创新,创业氛围有种“快跑”感觉

    尝到了初次创业的甜头,仅仅两年之后,顾晶决定在原地第二次创业。他看到了VR领域的爆发苗头,决定提前探索VR屏的微显示器。

    从2013年到现在,顾晶觉得,上海的整个创业氛围有种“快跑”的感觉,日益欣欣向荣,对于高端人才“造梦空间”的政策则更为友好。让顾晶印象极深的一点,是与时俱进、迭代更新的人才政策。2015年7月,上海发布人才新政20条,聚焦人才激励、流动、评价、培养等环节,加大对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仅仅一年之后,人才新政20条升级为30条,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再完善、再突破、再创新。

    针对创新人才成长和创新的需求,上海市科委同时放开了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浦江创新人才等计划申请的职称限制,上海的人才高地吸引力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

    市场对接,为科创资源流通“破壁”

    顾晶刚回国创业那会儿,大学路还很荒凉,但如今,短短一公里不到的大学路,成了创业资源的交汇地。“过去在芯片领域,要做行业交流,就要驱车赶往位于张江的IC咖啡。现在只需要走几步路,行业交流、投融资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等各种创业资源,都可以在大学路上得到‘化学反应’。”顾晶说。

    大学路只是双创环境的一个缩影。为科创资源流通“破壁”,“政府之手”往后退,“市场之手”向前冲,依靠社会力量发展众创空间,为创业提供更低成本、更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各种资源在市场里“自由恋爱”,优胜劣汰。

    不仅如此,市场与政府的互动也大大增强。如今,上海各区纷纷发展引导基金,通过政府创投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市场化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资科技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正是依托日渐完善的政策和良好的创业环境,顾晶扎根上海的创业之路越来越顺。他的新公司明邀电子已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殊设计,制造出了全球最高端的Amoled微型显示屏,并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4K分辨率的微显示器样品,这将帮助我国在全球最前沿行业的核心技术领域有机会与国外企业一争高下。

    ■相关链接

    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本市各类市场主体共计209.89万户,比上年增长9.6%。去年上海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34.7万户,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科技类、文化类的创业企业发展迅猛。

    市科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申城的众创空间累计500余家,是“上海加快建设科创中心22条意见”发布前的2.7倍;入孵企业达到8000余家,同比“22条”发布前增长60%。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