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12
健康生活

热浪侵袭人体哪些器官会中招


    中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本市进入7月以来,热浪滚滚。据上海市气象局估计,今年盛夏高温日天数将多于往年,若防护不当,极易发生中暑。

    上海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要重视防暑降温,做好个人防护。

    轻度中暑和感冒或者胃肠炎有时感觉非常类似,因为都可以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发热、脸色苍白、疲倦、皮肤/肌肉疼痛、恶心、呕吐。

    但是随着中暑病情的加深,较为严重的会出现高热、抽搐、昏厥、意识障碍。这时就要考虑几种过热导致的急症了: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这些情况可能致命,需要尽快送医院急诊治疗。

    自7月5日以来,上海已经历了两轮热浪,最近一轮更是橙色、红色预警交替高挂,各大医院里中暑的病人也较往年增加不少。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定义,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称为高温天气,连续三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

    高温热浪超过人体的耐受极限,除了带来闷热、出汗、胃口差等不适体感,还会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急性热致疾病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轻度中暑和感冒或者胃肠炎有时感觉非常类似,都可以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发热、脸色苍白、疲倦、皮肤/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展成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类,其中热衰竭和热射病较为危险,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心血管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血液浓缩,同时高温使血管扩张、末梢血液循环增加,可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呼吸系统

    人体为了适应高温会加速呼吸,但由于高温热浪常伴随低气压存在,可能造成呼吸困难,特别是肺功能不佳者。

    ★消化系统

    由于出汗的原因,消化系统血流减少,会使唾液、消化液等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

    ★泌尿系统

    由于大量出汗,尿液减少,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强调,高温和热浪已被证实与人群疾病和死亡相关。国内外多篇文献都显示,热浪期间的非意外死亡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死亡率)一般高于同地区同时段非热浪期的死亡率。

    哪些人最怕热浪?

    大量文献表明:在热浪中,老年人、婴儿和慢性病患者是风险更大的人群。

    ◆ 在热浪期间,老年人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减弱,散热差,对外界环境气温感受能力较差;

    ◆婴儿和儿童对高温的反应更加敏感,且更依赖他人来调节环境温度及保证水分摄入;

    ◆患有精神疾病 (如抑郁)、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肺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风险要高于常人,且许多药物可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外周神经。

    此外,根据上海市疾控中心多年的监测,夏季家中无空调或有空调不使用的人群,更易发生重症中暑,且发病较为凶险,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健康情况。外出时最好陪伴而行,开车带他们外出时一定不要把他们留在车里。

    哪些人需重点预防中暑?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机体调节能力差,不如中青年人敏感,往往已经受热却不自知。一旦暴露于极端高温环境极易发生重症中暑。

    ★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全,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微循环受到破坏,不利于及时散热。

    使用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影响体温的调节,特别是在极端高温条件下。

    ★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的神经往往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中暑。某些精神类药物(如抗抑郁药)会干扰体温调节。

    ★重体力劳动/高强度体育运动者易于发生脱水,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中暑的发生。

    若您身边有这类人群,请确保每天至少两次确认他们的身体状况。

    ★ 服装宜轻薄、透气、宽松、浅色。

    ★ 室外活动时,佩戴遮阳帽、墨镜,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

    ★高温下活动或工作时,多喝水,以温水和运动饮料为宜,不喝酒或含酒精的饮料。

    ★每次适量,分多次补充必要的盐分。

    ★补充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的同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 尽量待在凉爽环境,如无法降低环境温度,可用凉水擦身、洗脸来降低体温。

    ★外出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并避免长时间直接暴露于阳光照射下。

    ★不要把孩子、老人留在熄火的汽车中。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旦气温升高至32℃以上,电扇对减少中暑发生则效果甚微。因此对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精神病患者,在家中安装并使用空调是最根本的预防中暑措施。

    劳动者中暑和一般中暑有何差别?

    两者的症状是一样的,都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但劳动者的中暑(即职业中暑),特指劳动者们在工作场所发生的中暑。

    哪些岗位的劳动者容易发生中暑?

    引起职业中暑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如果劳动者有过度疲劳、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等情况,更容易中暑。

    一些容易发生职业中暑的传统行业,如炼铁、炼钢等,随着近些年的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更新及作业环境改善,高温中暑的发生已得到有效控制,发生率显著下降。

    然而,一些露天作业者,如建筑工、环卫工、快递员、外卖员等,由于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且缺乏个人防护意识,不能采取有效的高温防护措施,发生职业中暑可能性大大增加。

    高温天,劳动者要怎么武装自己?

    高温气象条件是发生职业中暑的直接诱因,劳动者可采取如下防暑措施:

    ◆ 在午后或气温较高时,尽量减少长时间在露天环境中作业,避免在日光下暴晒;

    ◆佩戴有帽檐的帽子,或穿着防晒服装;

    ◆及时、定时补充水分,但不要喝冰水,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的盐汽水或运动饮料;

    ◆注意补充蛋白质,如肉类、蛋奶类食物;

    ◆可以多吃些富含维生素和钙的食物,如水果、牛奶等;

    ◆贴身准备些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品;

    周边有人似乎热晕了,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身边的劳动者出现了高温中暑的迹象,如头昏、头痛、疲乏、面色潮红等,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施救:

    ◆迅速将中暑者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处,使其平卧安静休息;

    ◆ 给予含盐分的清凉饮料,以防虚脱;

    ◆可在中暑者的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给服人丹、藿香正气水等中药。

    ◆重症中暑(出现大量出汗、抽搐、昏迷等症状)的病人,可能会危及生命,一定要及时、就近送医。可以先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起来,并给强力吹风,以增加蒸发散热;还可按摩患者的四肢,促进血液循环。

    战高温,用人单位该怎么做?

    酷暑天,各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门也要担当起保护露天作业工人身体健康的责任。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配给合适的防暑用品

    露天高温作业工人的工作服,应以耐热、导热系数小、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并配发有帽檐的工作帽,避免工人受太阳直射。

    ◆发放饮料、补充营养

    高温作业工人应补充与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盐分,饮料的含盐量以0.15%-0.2%为宜。供给的饮水不宜过冷,以10℃-15℃为宜。

    ◆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该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

    ◆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 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强度及工作时间,尽量避开最高气温时露天作业,并轮换作业,缩短作业时间。

    ◆可设立配有空调的休息室,保证高温作业工人的充分休息。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供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