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荣誉奖
范先群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开创眼眶外科精准手术新模式,攻克眼眶手术难题;揭示眼恶性肿瘤发生新机制,建立多靶点治疗新方法;阐明眼眶骨缺损修复关键机制,构建功能化修复材料。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9项。2016年获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获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所长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等课题4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47部,发表中文论著1054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
一等奖
周慧芳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博士、硕导、眼科副主任医师、研究员、科副主任
在国际上首先将内镜导航技术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 (TAO) 的眼眶减压手术中,实现眼眶精准减压。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IL-17A在TAO自身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创建了眼眶外科修复关键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廖专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博士、硕导、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教部副主任兼消化内科副主任,上海市胰腺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创造性采用体外永久磁极和机器臂精确遥控胶囊内镜运动和方向,参与研制成功世界首台遥控胶囊内镜机器人。率先提出“清水+祛泡剂+祛黏液剂”胃准备新方法,提高了胃黏膜清晰度和可视度,率先提出精确遥控结合体位改变的操作新方法,提高了胶囊胃镜机器人检查完全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等奖
洪洁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博士、博导,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
近年来在消化道疾病发生中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修饰变化及其关系这一热点问题上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为有效的消化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抗癌药物靶点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和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张峰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博士、硕导、心内科副教授、主任医师
28岁成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最年轻的第一术者,先后为5000多例患者成功开通狭窄、闭塞的冠脉血管;每年有1200多例冠脉造影、700多例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他的手下完成,成功率为99%。
孙宁霞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博士、硕导、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成功抢救危重孕产妇100余例。率先提出“生殖外科”新理念,助孕成功率达55%;采用新方案将40岁以上女性妊娠率由10%提 高到28%,最高妊娠年龄47岁,为广大女性带来关爱和福音。获总后勤部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
张鹏
上海市肺科医院博士、硕导、胸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兼任肺科医院科教处处长、组织库主任和动物实验中心主任
能高水平完成胸外科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进行了一系列胸外科手术技术的革新和创造。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亚洲首例再次肺移植术和国内首例活体肺叶移植术。肺移植整体长期生存率达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王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硕导、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助理
临床主攻胰腺肝胆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年门诊量达到6500人次,完成胰腺肝胆肿瘤穿刺活检、血管介入、消融等微创治疗1000余例。以“湿、热”为基本病机,采用清热化湿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晚期胰腺癌生存期得到明显提高,许多患者长期带瘤生存。
三等奖
贾伟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博士、硕导、骨科副主任医师
主攻骨创伤、骨坏死和骨感染的诊治,尤其致力于股骨头坏死诊治的临床诊疗和技术创新工作。和团队一起建立了一系列保髋外科治疗的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青少年股骨头坏死可通过腓骨移植进行重建,迄今已治疗病例近4000例,居国际领先水平。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梁倩倩
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博士、硕导,脊柱病研究所基础部主任关节组课题组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致力中医药防治脊柱、骨、关节等疾病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升了国际学术界对椎间盘退变的认识,并以“健康直通车”形式在全国推广,已在2600多家医疗机构应
用,治疗慢性筋骨病患者60多万人次。使我国该项研究步入国际前列。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多项。
段才闻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博士、硕导,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CO-PI)
首次回答了白血病化疗后骨髓niche早期发生的事件以及LSC逃避化疗的机制,从而提高了化疗效果,直至治愈白血病。领衔2016—2020年科技部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经费578万元。2016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首席科学家。
彭景华
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博士、硕导,肝硬化科/肝病研究所副研究员
立足于临床,围绕“肠—肝轴”病理机制,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有关“健脾活血方”的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转让,为实现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迈出重要的一步。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二等奖。
沈云东
静安区中心医院博士、手外科副主任医师
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已形成临床主攻方向为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C7神经交叉移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偏瘫、臂丛及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和腕关节损伤的关节镜微创治疗,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其中C7神经交叉移位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偏瘫技术处于国际引领地位。曾创造16个月婴儿的断指再植手术纪录。
张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硕导、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临床主攻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创建了个体化急性脑卒中CT检查方案,将溶栓前影像评估从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优于国外同期报道。在导师带领下,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建立3项新技术,成功解决多个难点,提高了国内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整体水平。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银奖。
陈轶卉
杨浦区中心医院博士、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眼表角膜疾病和白内障领域勤奋探索,不断改进方法,降低手术并发症。建立完善了角膜移植样本数据库,在上海西北地区搭建起服务于患者的精准化诊疗平台,为广大角膜疾病患者就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李国东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博士、博导、骨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35岁被破格聘任为博导,骨科手术数量与质量均位列国内中青年专科医师之先。在业内最先开创性地通过自媒体平台方式提高人工关节患者的术后随访效率和准确性,使术后患者功能满意度达98%。首次发现骨肉瘤血清标志蛋白CYC1,并证明其可以作为骨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