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7月22日电 (记者付敏)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规范化建设、深海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资源应用潜力评估与开发利用等五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孙书贤介绍,国家海洋局在深海生物资源探测与保藏取得显著成效,彻底改变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基因资源研发领域的状况。2015年的大洋调查,国家海洋局获得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了近1万株微生物,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深海菌种库。目前库藏海洋微生物2.2万株,涵盖3400多个种,国际领先。
同时,国家海洋局系统开展资源应用潜力评估,获得一批深海知识产权,在医药、环保、工业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十多年来,国家海洋局完成4000多株微生物资源在海洋药物、生物农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工业酶应用等方面的潜力评估,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200多项。
孙书贤说,国家海洋局在深海生物基础研究上,硕果累累。十多年来,国家海洋局完成100多个海洋微生物新物种分类与系统进化研究,在深海微生物功能与代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海洋石油降解菌研究”成果入选“2014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大洋生物勘探技术显著提高,形成了“三龙”深海探测,微生物海底长期原位培养等系列创新性深海装备。目前,海洋调查船队已增加至近40艘,载人潜器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0多次;逐步形成了以“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这“三龙”为代表的深海装备体系。
孙书贤表示,未来,国家海洋局将积极获取深海底部生物基因样品,提升我国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培养与获取能力。同时,开展资源潜力评估,形成商业开发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能力,推进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应用示范。
据新华社“科学”号7月22日电(记者张旭东)记者从22日在“科学”号科考船上举行的相关航次通报会上了解到,我国最大规模水下滑翔机集群正在南海开展同步观测,共有12台我国自主研制的水下滑翔机同时作业,相关数据实时传输回陆地。
“科学”号10日从青岛母港起航前往南海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关键区域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于21日结束第一航段任务抵达厦门补给。
本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俞建成说,在这个航段中,科考队员在南海成功布放了12台“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这些水下滑翔机提供详细的海洋环境信息,包括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实时传输回陆地实验室。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由于其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能源消耗极小,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