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3日 星期日
7
科技文摘

浪漫想象中的艺术与科学


    ■武夷山

    《美国科学家》 杂志近期刊登了纸质雕塑家洛根·布朗的文章,介绍了他力图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纸质雕塑作品。

    中国剪纸是平面艺术,纸质雕塑则是立体艺术。

    布朗认为,从卫星图像到电子显微镜图片,从粒子物理学到黑洞,科学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因此,我们现在很难欣赏18世纪末19世纪初那一大批浪漫派诗人和艺术家的眼光了。可是,我们应看到,浪漫派不仅告诉我们要看到大自然之美丽、庄严与神秘,还教导我们要珍视和保护大自然,后一认识对于地球人来说,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于是,他希望自 己的作品能将浪漫与科学、事实与诗意融为一体。

    以其作品 《核》 为例 (见上图),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有多重来源。当创作草图的时候,他正住在法国南部的一个森林里,住所附近都是栗树。他被栗子迷住了:绿色的栗子壳上有锐刺,让人不敢碰,但壳里面藏着红褐色的光滑果实,两者在质地与形态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又注意到,其他一些生命体也有类似的质地与形态之强烈对比,比如捕蝇草、某些花粉、感冒病毒等。在那段时间,他也正在研读16世纪的比利时医生、“解剖学之父”安德雷亚斯·维萨里的著作 《人体构造》,他被书中插图之美深深打动了。插图中,肌体的内部与外部仿佛有动态的交互作用,光滑的皮肤被割开,以揭示人体内部的错综复杂和形态多样性。

    不同灵感源 (栗子、病毒、心脏与肺的内部结构等等) 的交融,产生了 《核》 这部作品。它完全是手工雕刻出来的,费时近四个月。作品的每一层都是先手绘出线条,再用手术刀千辛万苦地刻出来,或者说是从一层又一层的纸中“解剖”出来的。

    在这类作品中,时间是重要的要素。可以说,雕刻下去的每一刀的第四维便是时间。与其他艺术形态相比,纸雕艺术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到作品中凝聚的时间与功夫。布朗认为,一件艺术品的创造,归根结蒂不仅是工艺行为,也是沉思默想的行为。

    在我们这个人人都忙忙碌碌的时代,在这个图像为王、无数影像不断轰炸视网膜的时代,鼓励人们作片刻的沉思都是极其困难的。那么,艺术家就必须付出更艰难的努力去诱使受众停顿片刻,放慢节奏,睁大眼睛。他之所以选择做三维雕塑而不是平面艺术,原因之一就在这里。欣赏雕塑是必须看实物的,只看屏幕上的雕塑是无法充分领略其美的。而且,雕塑自身就是一个物体,而不像有些艺术形式是物体之表象。因此,雕塑是宣称自己的自主性的,它能产生出更强有力的视觉体验。

    布朗之所以能创作出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作品,是因为他很注意与科学家的合作。前些年,为了做“正常菌群”主题的一个永久性展览,他与一些微生物学家开展了合作,是他与科学家的初次合作。那次,他创作了一个表现单个细菌的大型纸雕作品。他不追求作品与真实的细菌逼真相像,而主要诉诸自己对细菌的想象力。作品有1.12米长,大约有真实细菌的50万倍那么大,费时五个月才完成。这几个数据都起着隐喻作用:细菌世界之宏大也是难以想象的。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