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竹士
昨天,申城145年来最热的一天。最高温飙升的时段,14时,记者在卢浦大桥下的水上公安111艇驾驶舱和执勤民警李勤攀谈着。他脚下的黑色警用皮鞋规规矩矩地踩在一块木质脚踏上。脚踏不比一块电脑键盘更宽。如果没有脚踏,双脚就只能悬空。他的裤管稍稍撩起,布料在大腿上形成一些褶皱。他的跟腱很细,露出本埠男人爱穿的深蓝色薄丝袜。
李勤很瘦。以至于让人感到他整个人都笔直地坐在以那块脚踏为界的虚拟空间里。鼻梁上架着一副细脚眼镜,脸上没什么肉。
我宁愿相信是高温的天气把50岁的民警炙烤成这副瘦削的身材。五分钟后,我的喉咙干得像是被黏住了。逼仄的船舱让我窒息。我的胸口一阵阵地发麻。
哪能不闷? 李勤扬扬眉毛,说道:“船舱玻璃是防弹的。密封性好得很呢。”
111艇是上海水上公安服役中的三艘防弹快速运兵艇之一。外壳由强化铝合金制成,夹层是防弹凯夫拉材质,船体可抵御一般步枪子弹。最高航速35节,从卢浦大桥警用码头出发,7分钟可到达外滩水域,15分钟抵达杨浦滨江;60分钟可南下金山区,90分钟直抵淀山湖。
艇上的应急处突装备不止于此。一个比家用热水器大不了多少的铁罐,藏着气涨式救生筏,投入水中可自动充气膨胀成形,核载10人;定制的铝合金爬梯,能够勾在大船船舷上,方便水警快速登船检查;船尾的轻便吊机可以进行简单的水上作业。另一艘艇还装备了水炮,就在今年,水警用它浇灭了一艘货船上的明火。
唯一的缺点大概是船小。一艘装载生活垃圾的船只驶过,权且不提发酵中的臭味,震动令我们的艇剧烈起伏,我站不稳,阳光照在水波上,白色晃得人发晕。
李勤不觉得晃。他早就习惯了。一班36小时,黄浦江上来回巡逻,接警救人。吃、住、值班都在卢浦大桥下的浮船坞里。浮船坞也是晃的,照样睡觉过夜。都说晕船的人哪里有胃口吃饭,民警说,吃了早饭,晃啊晃啊帮助消化,中午上岸都饿得慌,平时吃二两饭,下了船能吃四两。
不习惯的,只有一样。老早辰光,夏天上船执勤都打赤膊,水警都是游泳高手,纯正的“浪里白条”。现在不行,要端端正正着制服,外头再套件救生衣,这是规矩,也是形象。
李勤干了二十多年水警。“看着南浦大桥起了,看着杨浦大桥起了,后来卢浦大桥起了。”变化大得很。现在,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即将收官。很多地方原本是沿江工厂,如今成了亲水步道。只怕今后的水上公安勤务担子会更重。
怎么办? 对准表、号准脉、找准点。游泳救生、心肺复苏、公安艇驾驶、摩托艇驾驶,这是水警必须精通的技能。核心水域驻点巡逻、拯救溺水快速处警、水域管理打击犯罪,这是上海水警的名片。真功夫要在实战中锤炼。天热好练功,不怕湿。“大队长说了,要把新来的小伙子们扔到黄浦江里,好好训练水里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