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
6
经济观察

生物识别 升级你的“解锁”姿势

指纹、声纹、人脸、虹膜、静脉……经历了漫长的培育期,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开始一路狂奔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识别技术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和需求,生物识别技术和互联网、物联网的交集将成为各行业的着力点。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单一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各有擅长,但缺点也很明显,如果贸然进行大规模普及推广,后患无穷。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生物识别技术将呈现多元化的交错式发展态势,谁能将各种不同的技术融合在一个平台上,谁就是赢家。

    ■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科幻电影里,主人公进入秘密基地的识别技术早就形成了如下这条“鄙视链”:刷“手指”先是淘汰了按密码的传统方法;很快,更有未来感觉的刷“人脸”后来居上、取而代之,而后走红的要属虹膜识别,汤姆·克鲁斯在 《碟中谍》 还有 《少数派报告》中,都在利用自己的虹膜领任务、确认身份……

    电影中大行其道的“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包括如指纹、脸象、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例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你或许早就发现,一些原先似乎是远在天边的场景,如今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应用越来越广泛———无论是金融支付、机场通关,甚至就是解锁手边的一部智能手机,都可以借助生物识别了。

    记密码难?抛弃密码吧

    相信很多人都碰到类似的尴尬:面对手机里层出不穷的应用软件,却总是记不起注册时随意设定的密码,只能不断重复着———找回,重设,又忘记的套路。密码太复杂容易混淆,为了安全起见,不少软件又硬性规定8位数字加上大小写还有特殊符号,这让记住所有的密码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尽管很多人都知道,简单的密码设置很容易引起信息泄露,但相对于安全性,多数人依然更愿意图方便。这就是为什么年复一年全球最常用的登录密码照旧是“123456”,一家网络服务商曾统计了1000万个泄露密码,这串连续的数字竟然足足占据17%。

    总而言之,记住密码这件事情看起来有点“反人性”,最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彻底抛弃密码。于是,这几年生物识别技术开始流行起来,科学家和商业机构都在努力着把人本身变成密码,指纹、扫脸、虹膜检测等技术一个又一个地冒了出来。

    “我们的愿景就是彻底消灭密码。”雅虎公司产品管理副总裁迪伦·凯西一针见血,“未来,当我们回顾眼前这个时代,我们会嘲笑自己居然有过这样的密码要求,就像今天的孩子嘲笑当年听音乐还要买CD一样。”

    尽管公司的运营早已陷入重重麻烦,但雅虎在提升邮箱的使用体验上倒是仍在努力。从2015年3月起,雅虎邮箱的用户已经可以不再牢记自己的密码了。用户可通过手机短信接收一次性的随机密码。同年10月,雅虎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功能:用户无需键入一组密码,只需在收到服务方发来的询问通知时,确认是本人登录即可。由于现在的许多智能手机都配上了生物识别传感器,这个方式可能比短信更安全。

    论起指纹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大行其道的“功臣”,要属苹果公司,由于在第五代iPhone上搭载了指纹传感器,随后又陆续将之加入了其MacBook产品线中,从而推动了这项技术的普及。微软公司也行动了起来,旗下 Outlook.com、Xbox.com、Skype.com等基于云端的服务已经可以支持约八亿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扫描指纹进行登录。

    眼下,大家都开始习惯于刷指纹来解锁手机、网络支付等等。不过,指纹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不仅可能会被磨平,导致无法识别,也比较容易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成本因素也不容无视,目前描纹传感器仍然是手机配件中摄像头以外最贵的零件。因此,指纹这种直接接触式的识别方式,未来可能会被非接触式的摄像头等逐步取代。

    “面部识别”成各方新宠

    人体可以被用来当作“密码”的部分远不止指纹,面部识别就正在日益普及起来。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2月,苹果收购了以色列的一家创业公司RealFace。这家网络安全和机器学习公司专门从事面部识别技术。还有消息称,苹果正在打算用面部识别技术取代指纹识别,而这项技术他们已经秘密研究了3年以上。

    一向重视安全的银行业也已经开始尝试采纳面部识别中的一些尖端技术。英国莱斯银行今年4月宣布将会试用微软的Windows Hello技术,用户可通过将面部对准电脑的网络摄像头,登录他们的网络账户。而美国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联合服务汽车协会,以及另一家来自英国的原子银行也会在智能手机应用上推出相同的服务。

    在机场安检中,面部识别技术等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近,澳大利亚政府就计划实施机场安检过境改革,在国际机场中引入面部、指纹以及虹膜等生物识别系统,取代护照扫描仪和人工窗口。此前澳大利亚很多机场采用了“智能门”系统,这种系统会对你的身份证进行扫描,同时进行面部识别,也无需工作人员。不过,这一技术已经在机场使用近十年,效率却仍待提高。

    在国内,人脸识别似乎特别受青睐,银行、证券、金融社保、交通、教育、电子商务等场景应用频频刷屏,热度居高不下。2015年,支付宝就曾向公众展示“刷脸”实现登录和修改密码,今年在杭州开出的“无人店”同样也利用了这项技术。平安集团的人脸识别已经在旗下17个专业公司应用,帮助寿险、银行、普惠等公司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与此同时,招商银行率先启用了人脸识别用于辅助银行开户、风险评估等银行业务,并投放了远程视频柜员机 (VTM),全渠道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

    相比之下,人脸识别在采集的便捷度上确实很高,但其准确度与采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光线充足、环境稳定等情况下,可能准确率接近虹膜识别,但是如果采集环境较差,精度也可能下降得很厉害。

    更有科幻感的虹膜识别

    与面部识别正越来越常见的“低姿态”相比,虹膜识别的“未来感”让这项技术更受科幻电影的偏爱———从 《碟中谍》 每次新任务的解锁,到《少数派报告》 中装在地铁车站的公众虹膜扫描器,男主角汤姆·克鲁斯与虹膜识别实在缘分不浅。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之前就曾公布过一项虹膜信息收集计划:从2013年开始,FBI和部分联邦执法机构合作,开始在警察局、国防部和边境检查部门收集工作人员的虹膜信息用作身份识别。截至目前,已经收集了超过43万人的虹膜信息。FBI的下一步计划是建立一个刑事案件的虹膜数据库,有前科人员的虹膜信息将代替指纹用来识别身份。

    有没有在机场大排长龙接受安检的经历? 最近,美国生物扫描公司Clear宣布,即将在美国22个机场开始用指纹和眼睛虹膜检查人的身份,从而加快安检的速度。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在美国拥有70万会员,截至去年年底,Clear的技术共进行过500万次身份验证,他们还称自己是“唯一可以让用户快速且无缝隙通过机场安检的服务”。

    除了安全领域以外,借由消费电子行业刮起的科技创新风潮,虹膜识别开始出现在各类商业应用中。最早富士通就曾在一款手机中尝试加载这项技术,后来微软的Lumia950也尝试过,可惜这些手机的虹膜识别效率很低,一点都不实用,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直到去年,三星推出的Note7,才算是让虹膜识别“小露锋芒”。可惜,Note7上市没多久又陷入了爆炸门风波而宣告退市。但看起来,三星对虹膜识别情有独钟,全新旗舰S8系列上又再次引入了虹膜识别技术。

    事实上,“一盯就解锁”的虹膜识别技术,不仅可以彻底解放人们的双手,而且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虹膜扫描是目前移动设备上最安全的生物验证形式。更有意思的是,对于消费电子行业来说,虹膜识别可以把解锁手机变成一种很酷炫的体验,也能应用在金融交易验证等场景。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只考虑准确度的话,虹膜识别的效果可能是最好的,因为唯一性最强。但是,虹膜识别需要高度的配合性,需要把虹膜信息采集入库,同时使用中,在手机上要搭载专门的摄像头,这些都可能导致成本的提升。

    安全与隐私尚存疑虑

    当诸如指纹识别、脸部识别等工具开始普及,人们的担忧也在同步升温。首先一点,这些新技术一定能将黑客挡在门外吗?

    最近,三星的人脸识别技术被曝出相当容易被攻破,只要在镜头前放一张手机主人的照片,就能骗过采用生物识别的S8手机。三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有多种方式可供用户解锁手机,而面部识别只能用于解锁S8,不能用于“打开三星支付或加密文件夹”。

    声纹识别同样存在一定风险。今年4月,就有一家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宣称开发了一款语音合成工具,只需要最短60秒的录音,即可“复制任何人的声音”。尽管团队的动机是改进语音合成技术,但这款软件的出现可以说明,基于语音的身份鉴别系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万无一失。

    不难发现,无论从发展的时间,还是应用成熟度的角度,生物识别技术离成熟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不同的识别方式各有优势,也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在不同环境、条件和场景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目前阶段来说,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综合的核验方式,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解决方式。

    与此同时,生物识别技术也很容易陷入“侵犯隐私”问题的泥潭。以虹膜识别技术为例,在传统的指纹采集过程中,指纹的收集是接触式的,就是说你必须把手指按在一个传感器上持续几次,才能收集到有效的指纹信息。而在虹膜数据采集时,红外线传感器可以在1到2米的距离上迅速扫描你的眼睛,几分之一秒内就可以记录下虹膜信息,采集对象有可能完全不知情。

    一般情况下,个人设备比如手机收集到的生物信息都是加密而且离线存储,但如果发生未经同意就隐蔽收集虹膜信息的情况,我们或许就应该思考一下:电影《少数派报告》中,街上的广告牌看了人一眼就会推送定制的广告,甚至一旦身份信息泄露,只能“换眼保命”等会否真的成为现实?

    图:CFP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