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徐汇滨江,向过去致敬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很难想象,一片对于过去缺乏敬畏的土地,会如何繁衍出新的生气。徐汇滨江,有个好听的名字———西岸。

    如今,这段岸线常常被冠以“透气”之名而深得人心。

    透气,不只是指这里开阔的江面、连贯的动线、体贴入微的公共空间。人们心中的“透气”,更是指来到这里能体验到的一种“会呼吸”的身心状态———望得到过去,也看得到未来。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徐汇滨江,北起日晖港,南至关港,东临黄浦江,西至宛平南路-龙华港-龙吴路,岸线长约11.4公里,总面积约达9.4平方公里,区域开发总量约900万平方米。这段岸线,曾是上海最繁忙的工业码头,历史上也曾被称作“远东第一空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不仅有龙华机场、北票码头、铁路南浦站,还密集散布着水泥厂、造纸厂、木材厂、缝纫机厂等等,它们曾见证着上海工业的辉煌,也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落寞。

    世博会之后的整体开发更新中,西岸没有“选择性删除”那些落寞痕迹,而是为它们“加载”新的功能,让过去能更好地融入现在、承载未来。

    比如,沿江保留了一排巨型塔吊,滨江规划展示馆外,也保留了一段铁轨、车厢和火车头。

    当年“空军十三厂”的那个大跨度无柱机库依旧在,如今这儿成了余德耀美术馆的展厅,见证了雨屋、贾科梅蒂等国际一流艺术展的登陆;北票码头的煤炭传送带被保留改造,成了龙美术馆一旁最能“怀旧”的地方;水泥厂厂房将变身“星美术馆”对外开放;那组“巨大无比”的中航油油罐群,将化身为一座占地6万平方米的油罐艺术公园;而原本龙华机场的跑道也将被建为一座长1.6公里、宽80米的“跑道公园”,成为有水系和绿地穿插,汽车、自行车、人与河流相融合的新空间。

    望得到过去———这是一段“自带家谱”的滨江岸线,一处处工业遗址的保留与更新,不仅利用其空间特点营造出特殊的感官体验,更让人有了触摸历史、回望当年的欲望与感动。

    看得到未来———文化元素的融入,让这些原本属于工业时代冰冷、生硬的线条变得柔和而多姿,这段以Corniche(海滨大道)为设计理念的滨水岸线,有了在厚重土壤上造梦的无限可能,也成了人们品质生活、精神享受的代名词。

    题图左:徐汇滨江鸟瞰。

    本报资料照片

    题图右:沿江保留了一排巨型塔吊。        

    摄影:袁婧

    原上海飞机制造厂老员工李玉琴:

    这里,记载着老航天人的惯常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百步桥,过去一座南北走向、全长不过30多米的小桥。一头连接着宛平南路,一头直接通往紧挨着徐汇江边的“空军十三厂”(即原上海飞机制造厂)。

    作为“空军十三厂”职工的李玉琴,每天至少要在这座桥上走一个来回,就这样,一走走了整整35年。

    徐汇滨江,他人眼中的时髦字眼,对李玉琴来说,就是她35年来寻常生活的见证。她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结婚生子,一直到退休老去……

    前些天,有关节疾患的李玉琴偶有机会重回滨江看看,厂迁了、桥变了,空间开放了、岸线开阔了,只有那江水依旧如时间般奔腾向前,永不停歇。

    站上曾经熟悉、现已面目一新的滨江岸线,激动的李玉琴扶了扶眼镜框、捋了捋花白的头发,却一句话都没有说……

    徐汇滨江,就是“用铅字打印向司令汇报生产情况”

    1960年,当时正读高一的李玉琴进入“空军十三厂”当学徒。她先后担任厂办办事员、第五车间办事员、厂工会办事员、资料员,于1995年光荣退休。

    李玉琴进厂时,厂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十三厂”,后来又改名国营第5703厂,也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现在属于中国商飞)。

    她回忆说,当时的“十三厂”属于保密单位,地址不对外公开,若有亲朋好友书信,都统一寄到“上海市814信箱”,而李玉琴所在的第五车间,也有“神秘代码”———21车间。

    正因为是保密单位,因此连接着厂区大门的“百步桥”基本可以视作是厂区与外界的天然隔断,“那时候进厂,大门口都有解放军站岗的。”

    对于这座每天都匆匆而过的小桥,李玉琴从来顾不上闲庭信步慢慢欣赏,“只记得桥下常常有小船通行。”

    同样来不及欣赏的是厂区得天独厚的“江景位”。

    “厂区紧邻着黄浦江,周边是煤炭码头、水泥厂、龙华机场,还有运货铁路,大家都是一片繁忙,哪里顾得上欣赏江景。”李玉琴回忆说,那时的江边,要么就是防汛墙,要么就是直接通到水面的水栈台阶,没有树荫、也没有休闲设施,大家很少去那里闲逛,只有夏天的时候,偶尔有人会直接跳进江里游泳,考虑到安全,厂里干脆在江边上造了个职工游泳池,这在当年来说,绝对是引人羡慕的“福利”。

    当年的厂区究竟多大面积,李玉琴说不上来,她只记得偌大厂区有几千员工,分好多车间,还有组装飞机的机库和试飞跑道。而每个车间之间距离还挺远,在车间里没安装电话的那几年,作为办事员、资料员的李玉琴在各个车间收集、传达情况,就是靠走。

    上世纪50年代开始,“空军十三厂”就一直承担着修理、组装、改造伊尔、米格等型号的苏制飞机的重任。

    刚进厂,李玉琴就跟师傅学着用最老式的铅字打印机打字,打印的内容就是厂里的生产情况,而汇报的对象就是当时的空军总司令。“每次打印报告都特别认真,生怕有差错。”李玉琴回忆起来,不自觉地直了直腰板。

    徐汇滨江,就是儿女思念母亲时的两行泪痕

    “我们那个年代,多半是以厂为家的。当然,那个时候的厂‘管得也宽’,管吃、管住、管学习进修、管休闲娱乐,还管‘托幼’。”

    百步桥下,是“十三厂”的托儿所所在地,李玉琴的一双儿女就在那儿度过了幼年时光。

    上世纪七十年代,厂里变得更忙碌了。

    李玉琴这样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每天一早,六点半,送完儿女上学来到车间,大约七点十分,车间会有小组早会,讲纪律、而后分配生产任务,到了晚上,很少有人按点下班,因为晚上还有车间大会,大家在食堂吃过晚饭后还会自觉地继续讨论,攻克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曾有段时间,李玉琴离开工厂都在晚上八点左右,“那个时候,好在有托儿所阿姨帮忙,会把孩子接去自己家代为照料。”

    有那么几次,当李玉琴赶到阿姨家接孩子时,孩子已入睡,但脸上有两行清晰的泪痕,“睡觉前想妈妈闹的。”

    现在说起这事儿当是“玩笑话”,但当年这个情景足以引来李玉琴心里阵阵酸楚。

    “没办法,那个时候生产任务重,大家也都很有使命感、责任感,感觉自己肩上担着中国航空的未来。大家都是边工作边学习,对自己要求都很严格。”

    有段时间,职工们下了班还会组队步行半小时左右,去龙山新村那里的夜校读书进修,一路上大家都是列队唱着歌给自己鼓劲,“出发的时候,唱的是‘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回来时就一路哼着‘打靶归来’。”

    徐汇滨江,就是半个世纪的不舍与缱绻

    能在一家单位里做到光荣退休———现在人眼中的不解,却是当年很多人羡慕的幸福。

    李玉琴的爱人曾在中国民航102厂工作,当年,102厂和“空军十三厂”共用一根飞机跑道,就是这根跑道让两人牵了手。1965年两人结婚,80年代搬到了靠近龙华寺的住处,再也没挪过窝。

    斗室中,李玉琴珍藏着当年工会奖励的白色搪瓷杯,尽管杯身瓷面多处已剥落;珍藏着白色搪瓷面盆,印有“三八红旗手”及大大的“奖”字;还有一大摞荣誉证书、技能培训证书,甚至工厂班车乘车证,以及退休后工厂赠予老职工的一款款飞机模型。

    如今,工厂早已搬迁,但李玉琴却没想过离开———她离不开数十年来的惯常,离不开“上飞人”的情结,更离不开这块记载着她点点滴滴的土地。———近期国产干线客机C919试飞成功,让李玉琴很是激动:“我们那个年代吃苦耐劳、肯钻研的精神没有‘失传’。”

    前段时间,有机会重新站上滨江岸线,好些年没有来,滨江巨大的变化已经让老人全然“对不上号”了。唯一可以依稀辨认的就是余德耀美术馆保留的机库外立面。“这个地方,应该就是我们厂以前飞机试飞的试飞场区域,飞机的装配也在这里。”

    看着滨江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看着那些得以保留的工业遗存转而为艺术场所或公共空间,李玉琴很是感慨:我们的故事讲完了,但这片土地上一定还会有更多更动人的故事。

    上图:李玉琴拿着当年工厂发的奖品,感慨万千。  

    摄影:顾一琼

    左图:当年龙华机场的机库。

    本报资料照片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

    ———年轻“滨江土著”的口述实录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顾俊君,32岁,龙华街道周家湾居委的一名普通居委干部,她从小生在徐汇滨江,长在徐汇滨江,成年后工作生活也兜兜转转都在这儿。她对于徐汇滨江的记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小时候,妈妈对我说:宛平南路是条“界线”,界线以西,那是一个月“吃四两粮票”的城里人,界线以东,就是“吃二两粮票”的乡下人。

    毫无疑问,我们住在界线以东,住的是自己建的房子,按照妈妈的“划分”,我们应该算是住在“下只角”,算是乡下人。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当时就想着,只要能吃饱就行。

    小时候,我在周边一带是出了名的皮孩子,妈妈常常对我说:你再皮,再不听话,就让运煤的火车把你带走。

    这对我来说,倒真的有关系。我们家住在百步桥附近,旁边真的就是运煤的铁轨,每天,但凡运煤的火车“哐机哐机”开过,我感觉整个楼都在晃动。很长一段时间,我真的被“拉煤火车顺走皮孩子”的话吓唬住了。

    我的童年回忆里,不只有拉煤火车和铁轨,还有那些沿江的木材厂、砂石厂、煤码头,当然还有百步桥和别人眼中神秘的5703厂。

    被一堆工厂围绕,大人似乎常有怨言,家里开窗户是要“眼观六路”的:只有煤码头不下煤,没有风,才可以开窗透气,否则到处都是灰。

    但对我们小孩来说,这个“下只角”似乎和开不开心没有半毛钱关系。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在铁轨上走,溜去砂石厂弄砂石,翻过防汛墙去江边投石打水漂、数船只,当然,最赞的还是“潜入”5703厂里玩。

    由于住得近,厂里门岗认识我们这群小鬼,有时放了学,我们会到百步桥下钓小虾小蟹,有时工厂放了工,我们还能进到厂区里空旷的飞行跑道上玩耍。那个时候,跑道上空无一人,我就是在那里学会了骑自行车。

    那个时候,大人们似乎很少去江边,只有夏天傍晚,常有农家小船靠上各段码头,大人们争着用粮票去换船上的西瓜、甘蔗等水果。一口咬下去,我看他们脸上分明写着“满足”二字。

    我不知道大人嘴里的“下只角”究竟意味着什么,但这里至少满足了我童年所有的精神需求。

    长大了,工作了,我当过收银员、去过企业,最后来了居委会,一直在滨江附近兜兜转转。印象中,世博会前后,滨江这里开始有了大变化:工厂迁走了,居民安置了,这里新建了很多艺术展馆和公共空间,听说还有更多文化大项目落成。

    我现在最喜欢的是晚饭后骑辆自行车去徐汇滨江,停下车到处走走、散散步,看看那些保留着的工业遗址、回忆回忆小时候玩耍的地方。

    现在,妈妈常对我说:现在徐汇滨江的“配置”,放在以往,只有“人广”(人民广场)区域的人才能享受到,你要多来走走,知道珍惜。

    左图:百步桥旧影。

    本报资料照片

    链接

    西岸工业遗存  改造更新项目

    北票煤炭码头

    建于1929年,是北漂煤炭公司投资建设的2座浮码头,全长120米。1956年,港务局将北票码头改建为上海第一座水陆联运码头。1992年时可完成货物吞吐量4567.6万吨,整个码头岸线长约515米。

    于2014年建成开幕的龙美术馆选址于原北漂煤炭码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私人美术馆。建筑一侧保留了原码头运输线上的“煤漏斗”,在东立面我们还可以看到特殊时期的标语。美术馆外面有一条高架栈道,被称为“海上廊桥”,建于1948年,长约420米,两头连接着高耸的红色塔吊,目前被全部改建成了观光平台和观光步道。

    下图:当年的北票码头。

    本报资料照片

    日晖港货栈

    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全国三个可以进行水陆转运的站场之一,主要从事煤炭和木柴等装卸。1982年码头改建,成为当时上海地区唯一拥有自备专用码头的车站。

    该区域里,保留了很多工业遗存。比如,保留了2个绿色龙门吊作为滨江城市雕塑,主要利用地面设置轨道移动,吊车下可以通货车,完成货车与船之间的货物转换。还保留了总长2.5公里的一段铁轨和老火车头,将铁轨枕木回收利用制成滨江沿线的座椅,让人重拾上海工业时代的记忆。

    上海飞机制造厂(国营第5703厂)

    始建于1950年9月1日,是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从事大型旅客机生产的大型企业。自70年代以来,成功研制了我国自行设计、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发喷气式客机“运十”。

    工厂迁址后,结合滨江开发,该厂原机库所在地建起了余德耀美术馆,项目位于龙腾大道丰谷路口,总量约9500平方米,改造过程中保留了机库的原有结构和外观,配套纪念品商店、咖啡厅等服务设施。

    下图:徐汇滨江的工业遗存已成上海知名文化地标。

    摄影:袁婧

    上海水泥厂

    原名华裔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龙华厂,创建于1920年,是中国最早投产的湿法水泥厂,由旧中国“实业大王”刘鸿生先生创办。在此轮更新改造中,该厂原址将被改造成上海梦中心。

    上海水泥厂位于黄浦江凸岸,岸线和景观资源在整个区域内都非常丰富。本次改造,主要保留了上海水泥厂的石灰石预均化库,该建筑为跨度巨大的圆形仓库,屋顶为圆拱形钢制网架结构支撑体系,在当时来说非常罕见。根据设计规划,东方梦工厂会将其改造成为可容纳两三千人的穹顶剧场。

    龙华机场

    最早为北洋政府淞沪护军使署的江边操练场。1917年建设成大型机场,作为中国民航的发源地,成为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机场。

    此次改造更新的跑道公园项目位于原龙华机场跑道所在地,路面跑道公园宽为30至50米,占地约8.2公顷。以机场跑道为原型展现航空历史印迹,采用城市轨迹的设计理念,用多样化的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跑道系统,并将水系和绿地穿插其中,将原龙华机场跑道转变为汽车、自行车、人与河流的跑道,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交通、休闲和体育运动的需要。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