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2日 星期六
3
综合

《将改革进行到底》昨晚播出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观众从中找到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撑———

复兴之魂,深植于亿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球发行超625万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退休职工52年甘当祖国“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新版歌剧《白毛女》、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等文艺作品得到人民的喜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在网上网下画出同心圆;中央民族乐团的《又见国乐》在世界舞台一次次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真实发生在过去五年的片段,串起一幕“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大戏,更凝结成一部充满文化自信的大作。

    昨晚,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播出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流淌过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华文明屹立世界潮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高度,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回应时代关切,擎起改革这一最鲜明的旗帜,为中华文化前行指明方向。

    各界观众重温文化体制改革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从中找到凝心聚力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魂,深植于亿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系列战略部署,以人民为中心,也回应了时代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四个自信”的提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习总书记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当专题片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一展开,其中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沉的民族情怀和历史担当,呼之欲出。

    先是2014年早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布置了任务书。此后,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为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立足点。

    在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精神力量的重要性。自2013年12月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印发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入法入规,深入人心。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概括,找到了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正像专题片里记述的:讲诚信的“钥匙阿姨”赢得邻里真情,见义勇为的年轻人得到众人襄助,作为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的英雄被尊为值得敬仰的时代楷模。

    带着自信的中国文化,惠及人民,也感染着世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全面发力。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带头讲好中国故事。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为例,该书被誉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一把钥匙”,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持续热销,除中文版外,还被译成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个语种版本。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文艺界发生了显著变化。

    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包括新版歌剧《白毛女》、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等在内的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应运而生。中国出版业、影视业、演出业、动漫游戏业快速发展,各地以“城市书房”为亮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迎来新时代。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感染着整个世界。曹文轩、刘慈欣等一批作家,闪耀国际大奖舞台。《媳妇的美好时代》《超级工程》 等体现现代中国都市生活、建设成就的作品,渐渐在对外传播中崭露头角。《我们诞生在中国》《长城》等合拍电影,借水行船,带着中国形象、中国文化,迈向国际市场。从2014年APEC峰会到2016年G20峰会,再到刚刚过去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一次次主场外交重大活动中,中华文化点亮世界舞台。

    一位文艺工作者在收看专题片后写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我们见证全面深化改革,更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