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伴随着中小学生暑假模式全面开启,比京城天气更热的,或许是观众们对遍布京城的博物馆的参观热情。“我的家在紫禁城”主题展、“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以及“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画展……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陆续推出了百余项精品展览,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多方面为观众呈现一道道“文化大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大上”的博物馆在暑期变得尤为“亲民”,特别是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各项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文化生活。
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学生量身定制活动正成为很多新展览的标配,目的是希望更多学生从小养成逛博物馆的习惯。
故宫 景仁宫成“展品”邀孩子来“做客”
“六百年,人和事,这故宫,看得见;昔紫禁,帝王殿,今故宫,博物院……”日前,伴随着稚嫩的童声朗诵着“故宫三字经”,“我的家在紫禁城”教育出版主题展览在故宫景仁宫开幕。这一次,近600岁的故宫以别样生动的面貌向孩子们娓娓讲述其前世今生。
“我是第一次来景仁宫参观,好奇皇帝和家人如何在这里生活,还有太和殿上‘萌萌哒’的脊兽原来有这么多讲究,了解了这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趣。”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谢褚麟兴奋地与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而她和同学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体验了拓片制作、观看了尚未开放的养心殿和乾隆花园相关动画片等。
据悉,“我的家在紫禁城”主题展是由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首次合作在故宫内办展。不同于以往严肃的文物展示,展览更注重营造互动和参与的氛围。具体分为“游宫院”“看宫殿”“皇家树”“动起来”四部分,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辅以各类立体模型和多媒体影片,整体风格活泼而颇具现代感。
有意思的是,展览举办地景仁宫系康熙皇帝出生之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过去,紫禁城的宫殿除皇帝准许外一概不得入内,此次展览将景仁宫当作一件可以走进去的巨大展品来解读,井亭、斗拱、吉祥缸以及太和殿上的脊兽也被请了进来,将故宫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的一砖一瓦呈现在了孩子们面前。
“希望观众能轻松地了解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在分享故宫文化内涵、建筑艺术、人物故事中,加深对故宫文化艺术的感情和兴趣。”单霁翔表示,此次展览展示近10年来的出版、教育、展览、多媒体及文化创意的成果,是一次角度新颖、意趣盎然、充满创意与互动的新型故宫展览。
“紫禁城已经走过了近600年岁月,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瑰宝,通过立体布展让陈列展览活起来,研发文化创意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借助多方力量让传播方式活起来,这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进行的实践探索。”单霁翔说。
首博 发现四合院之美体验老北京生活
一个个方正的院落,一条条笔直的胡同,一鳞鳞灰色的屋瓦,一片片墨绿的树荫,一座座别致的门楼,一对对结实的门墩儿,一群群飞翔的鸽子,一声声“您”的呼唤……日前,以“读城———发现北京四合院之美”为名的展览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见证着所有这些北京印象的四合院,首次成为展览的主角。
雕刻不同纹理的隔扇、不同规制大门上的铺首和门钹、记录着各个时代变迁的瓦当……展览从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形制之美、色彩装饰之美、秩序规矩之美、生活情趣之美和记录创意之美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万泉小学三年级学生李玮正饶有兴致地重温“跳房子”的乐趣,他指着一旁四合院童年游戏的展柜告诉记者:“我没有住过四合院,但对四合院的生活很感兴趣。”他对上一次“读城———追寻历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览印象颇深,此次得知四合院展览开幕,便迫不及待要求来参观。他妈妈说,自己小时候住大杂院,对四合院大概知道一些,这次要让孩子感受下正宗的老北京四合院文化。
观展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互动体验颇受孩子们欢迎,例如动手拼装四合院模型、描绘精美的吉祥纹饰、戴上VR眼镜沉浸式地体验四合院和老北京生活等,感受怡然情致。此外,首博收藏的17件套老物件和普通观众捐赠的200余件套老北京物件也成为该展览的亮点之一。
据了解,该展览将持续一年,不囿于展览本身,“带娃娃读城去———学龄前亲子四合院系列活动”“时光之旅———探寻父母儿时的记忆”“你读我听,四合院的故事———暑期特别游学之旅”等配套活动也将陆续推出。
国博 当代瓷器展亮相国宴用瓷露“芳容”
APEC峰会水立方晚宴元首用瓷“盛世如意”、G20峰会杭州西子宾馆晚宴元首用瓷“西湖韵”、“一带一路”峰会国宴用瓷“吉祥如意”……2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代瓷器捐赠收藏展正式揭幕,这些国宴用瓷及名窑传承人的名作首度集结亮相,观众可一睹它们的“芳容”。
“陶器为全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已过耄耋之年的陶瓷艺术泰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依然记得数十年前参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时,这句话对他产生的影响。作为新中国陶瓷恢复和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至今担任着多家生产企业的艺术顾问,是大多数国宴用瓷的总设计师或艺术指导。
开幕式上,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近年来我国的陶瓷逐渐从中国传统题材、装饰、器形和材料中找出路,在陶瓷产业化和新技术研发上不断取得优秀成果。希望以此次收藏和展览激励各窑口工艺师们更上层楼,带动民族陶瓷品牌走向世界,也希望广大观众能享受陶瓷艺术之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民族陶瓷艺术品牌的自信心。
(本报北京7月2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