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一种高效节能换热管技术,已经在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化工院)的技术库里“沉睡”了两年。近日,在上海联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张罗”下,三家企业对这一技术表示了兴趣,通过竞争,成果“花落”其中一家,这一技术使化工产品换热效率提高了8至10倍。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提到的“鼓励科研院所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协同创新平台”,大大推动了沪上科研院所与科技服务中介的合作。上海联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化工院和互联网科技中介迈科技共同出资建立,半年来,24个技术项目已成功对接。
科技成果再成功,没有熟悉市场的人只能“沉睡”技术库
换热管技术,是石化领域的关键技术,一条化工生产线根据产品不同有几百乃至上千个换热管,占成本总额的40%。以往,这一技术长期由国外企业垄断。2009年,上海化工院承接市科委课题,历时三年攻克这一关键技术。由此,国产换热管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产品持平,孔隙率等部分指标优于国外产品。
产品研发是否成功,关键看市场接受程度。上海化工院项目课题组带头人韩坤领衔成立产品推广小组,投入大把时间跑企业,而企业却兜头浇了他们一盆冷水———大型石化企业说已经购买国外产品,短时间不打算更换;小型石化企业说新产品尚未经受市场考验,他们不敢押宝。“折腾”两年后,这项技术不得不回到技术库“沉睡”。
作为多学科集聚的综合化工研发、工程应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化工院近年研发出不少共性技术,却因平台、渠道等问题,在产品推广时屡屡碰壁。
“推广、谈判和研发完全是两码事儿。我们研发的新技术,往往还没‘落地’,就又领受了新的研发任务。因此,我们一直渴望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为我们的技术寻找买家。”韩坤说。
合作人制度既替新技术找下家,也替企业定制技术
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中,缺的就是专业“推销员”,这也是商机。迈科技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2015年,几位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利用互联网,以线上找买家、线下对接科研成果的模式,打造出这一极具特色的一站式科技成果服务中介公司。迄今为止,公司业务已覆盖103座城市,拥有4万合作伙伴。
“我们有技术合作人、渠道合作人、场地合作人,只要是能够推动某项技术产业化的人,都可算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迈科技创始人之一蔡文怿说。
这样宽松的合伙人模式,让迈科技迅速积累起各种掌握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的人。“沉睡”了两年的高效换热管,就是利用迈科技如同毛细血管的基层“情报网”,找到了买家。而且这一技术居然对上了三家企业的“胃口”,一番竞价后,最终卖给了无锡一家科技企业。
除了替新技术找下家,迈科技还通过合作人替企业定制新技术。许先生是上海某轮胎企业的销售人员,从客户口中得知国产脱模剂效果不佳,进口脱模剂价格又贵,他迅速将这一市场“痛点”告知迈科技。迈科技又找到上海化工院,双方评估比对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于是上海化工院为他们进行了脱模剂项目研发,化工院和迈科技甚至还出资成立了脱模剂公司。
大型传统科研院所联手创业企业,形成共赢
上海化工院是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传统科研机构,副院长陈保华说,与互联网科技中介合作,“让我们抓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机会”。在市科委有关负责人看来,中介服务机构靠上上海化工院这样的“大树”,不仅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能推动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
上海化工院24个成功对接项目中,5个是技术需求委托研发的。湖州东来化学、永久牌自行车和南京市某合作人分别向上海化工院提出PVC稳定剂、未知塑料成分分析和清洗剂的乳化等技术需求。
迈科技咨询专家和技术合作人之一、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孙爱友,也在双方合作后用上了上海化工院的研发平台,双方共同制定方案,联手研发“化肥增效剂”。
能与大型科研院所合作,迈科技无疑找到了“靠山”。“仓库里一打开,全是好东西。”迈科技研究院院长王立群兴奋地说,这使得他们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从单纯为供需双方提供科技信息的公司,转型升级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