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
最近读完且颇感具有分量的著作,要数知名华裔学者、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老师的新书《观念的力量:崛起中的中国智库与思想者》(World Scientific,2017)。
众所周知,智库研究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界至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助力智库发展的重要文件,而从学术发展自身的规律而言,寻求学术话语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智库建设确实提供了一个殊为难得的广阔平台,为走出象牙塔创造了条件。
不必讳言,在经历过去几年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狂飙突进后,不少人都在思考智库繁荣现象背后出现的各类问题,特别是有学者提出的中国智库建设过程中的“跟风造库”、“库多智少”、“有库无智”等突出现象后,有关智库建设的利与弊成为业内同行们绕不开的话题。
在本书作者看来,当前中国智库跨越式发展所折射出来的,恰是中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因此,可以从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求中国智库崛起的答案。李成近些年来关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新兴力量与思想潮流,以及知识分子、学者讨论并参与公共政策背后的观念逻辑,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进而,这些内容需要有效传递给中国以外的读者与研究者,从而避免让他们对中国当前的智库发展产生千篇一律、或是运动式兴起的刻板印象。
书中对于当前中国智库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现象和问题,都做了非常坦率的解读。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些美国特有的现象,如智库“旋转门”机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智库发展过程中如何使自身定位清晰化,如何处理各方面关系,也是智库长期发展与健康运行的前提保证。
本书内容布局兼具宏观性的整体介绍和具体智库的个案介绍,也包含作者对于若干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学者、知识分子的访谈式介绍。作者始终认为,中国崛起的背后必然是思想的崛起,而这需要有一大批中国思想者的原创性贡献为世界所知。书中所列举的如胡鞍钢、俞可平、何怀宏等学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都被列入布鲁金斯学会选编的《当代中国思想家》丛书,进入美国大学的主流课堂。该书不少内容是作者过去几年接受媒体和专栏约稿集结而成的文章编辑而成,反映了作者关于中国智库发展的系统性思考。
作为常年穿梭于太平洋两岸的智库学者,李成始终是中国智库发展的观察者、建言者与合作者。过去几年当中,笔者在工作与研究中都受惠李老师颇多。他对中美两国关系的乐观与想象力,以及为之身体力行的种种努力,都令人心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