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20日 星期四
3
城事

警察故事

用心的“国际片儿警组”让你“秒懂”啥叫国际化


    本报记者 何易 实习生 吕恒

    英语专业八级,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34岁的盛舒敏不是外企白领,而是闵行区虹桥派出所的一个“国际片儿警”。啥叫国际化大都市?跟着盛舒敏的“国际片儿警组”走,你就能“秒懂”。

    有一家意大利人,家里有“葫芦娃七兄弟”。外国熊孩子的威力同样惊人———因为邻居投诉,这个意大利家庭只能高频搬家。搬到虹桥派出所辖区的西班牙名园小区,没多久,果然又被楼下邻居投诉。

    居委会找到了盛舒敏。翻越语言障碍,对于“国际片儿警”不算难事。但是,难道真让这“葫芦娃”一家在偌大的上海搬来搬去? 看着客厅里正上蹿下跳的几个孩子,盛舒敏突然就想到了法子:“在家里铺上地毯———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孩子们在家中打闹时摔倒受伤,二来也能减轻噪音,减少对邻居的干扰。”这个贴心的建议很快被意大利家庭接受了。听盛舒敏说楼下阿姨有午休习惯,意大利女主人特意拎了水果去赔礼道歉。阿拉上海阿姨都是很讲国际形象的,愉快地接受了“葫芦娃”一家。

    “国际片儿警组”也走街串巷,日料店、韩货铺,常走常逛。有一次,韩语专业出身的“国际片儿警”李正一在韩国商铺面前的书报夹上,发现了印有无证旅馆消息的传单。没多久,这个无证旅馆就被精准打击。“以为中国民警看不懂外文呢!”盛舒敏笑眯眯,“其实我们5个人懂4种外语,英语、日语、韩语、德语———不在话下。”

    “其实语言不过是一种工具,交流的关键还在于用心。”盛舒敏说,国际化城区就要包容完全不同的文化,经常了解和比较各地的法律条例、文化习俗等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调解问题时“对症下药”。

    用心的“国际片儿警组”跟老外们打交道多了,也有了感情。在她们的推动下,上海第一家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在虹桥派出所辖区建立起来,并逐渐推广到全市,为更多境外人员提供“零距离”的贴心服务。

    “有了服务站,境外人员办理相关业务就不用特意跑到申北路的分局去了。”盛舒敏说,国际化大都市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能让人更加舒适便利生活的地方———不管你来自哪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