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19日 星期三
3
城事

上街买份早餐,他捉牢一个嫌犯


    ■本报记者 何易

    民警张俊每天的工作就是坐着“看录像”,一连几小时乃至一整天。夏天,他随身常备两种“水”:花露水,驱赶蚊虫、提神醒脑;眼药水,长时间盯着屏幕眼睛吃不消,点点眼药水放松一下。

    同事说,张俊的眼睛“很值钱”。“跟他一起看屏幕,一秒两秒之间,我还没看清有几个人呢,他倒是已经能说出有几个人,是男是女,分别穿的什么衣服,身高大概多少……”

    有一次,张俊在“录像”里看到三个人在马路上来回晃荡,不一会儿,他们之中有人尾随一女子来到美容院,不过并没有“得手”。他毫不犹豫通知巡逻便衣“跟上去”。这一跟就是四个街区。

    张俊依然坐在那里,纹丝不动,“看”着这三个人的行动。“是老手,要拿到证据,悄悄跟,一定要抓现行。”他远程嘱咐着便衣。又过了两个街区,便衣警察终于得以在三人作案时“靠”了上去。警觉的小偷一边逃跑,一边脱衣服以“脱赃”。但这一次怎么跑得了! 在被捕获的小偷们身上搜出了七八部手机。

    小偷还没得手就被张俊盯上了,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有。这样一个“人工人脸识别系统”怎么来的?张俊说:“多看呗。”他的手机里,装着几百张嫌疑人照片,打饭排队、路边等车,只要有空就掏出来一张张琢磨和研究。有一次,他竟然在买早点的路上“扫描捕捉”到了一位。

    那天上午,张俊骑着电瓶车去买早点,突然眼睛一瞟发现路边靠站的公交车上下来一个身影分外眼熟。他远远地看见这人是个跛脚,想起有一个才公布不久的嫌犯也是个跛脚。于是,就将电瓶车骑到这人的前面,透过后视镜来看他的正脸。就是这一眼,张俊立马确定———这就是之前看过无数遍照片的嫌疑人! 于是,张俊就这样“买个早饭就带回了嫌疑人”。

    故事讲到这里,张俊的身份呼之欲出:他,是徐家汇派出所的监控民警。他说:“老百姓的后脑勺上没有眼睛,但他们的背后有我们在,我们就是帮他们盯着不法分子的那双眼睛。”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