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易
入伏后,申城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白天市内室外温度屡屡突破38℃,而在上海东南方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洋山深水港,在烈日的持续暴晒下,室外气温早已突破40℃。
下午一点,洋山深水港三期五号泊位上,外籍“赤湾快航”轮正在停靠,这是洋山港海事局港口国监督检查官王世炎和他的同事们当天要实施检查的一艘集装箱船舶。全身白色安检连体服,头戴安全帽,背着15公斤重的安检包,足登厚底皮革防静电靴,全副“武装”的老王戴上厚厚的劳防手套,又卷起袖子给自己的手臂缠上一些纱布。看到记者好奇的眼色,他说:“这些货船可不比游轮,船上甲板的舷梯多是铁质的连扶手,在大太阳的灼烤下堪比烤肉的铁板,手一摸上去就烫起一个泡。”他指着右手臂弯上的一道疤痕给记者看:“前年夏天在梯上滑了一下,下意识去抱舷梯扶手时烫伤了。”
靠泊洋山港深水码头的都是万吨级的海上巨无霸,仅舷梯台阶就有近80级。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爬上80级舷梯都累得气喘吁吁,更别说还要负重15公斤装备,执法记录仪、照相机、打印机、各类文件夹都是必备装备。每每爬上舷梯,安检员们都被不透风的连体服和负重折腾出一身汗。“这不仅仅是船舶安检装备,这是满满的安全监管责任。”他这样形容这身行头。
从船舶驾驶台到机舱共12层,实施一次普通的港口国监督检查,一般需要4至8小时。船舶安检员要由驾驶台向下,小到一个小小的指示灯,大到功率为几万千瓦以上的主机,船舶室内室外每个设备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一艘船舶的动力设备和辅助设备大都在机舱里,夏季机舱温度高达45℃以上。一阵阵热浪伴随着噪音不断干扰着检查官们的工作,然而对于有着近15年船舶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的老王来说,这些都已习以为常了。反复在机舱间穿梭,或低头,或转身,认真检查,他用相机记录着自己发现的每一处安全隐患,任凭汗水湿透衣背。
检查结束之后,老王告诉记者:“安检员就像是船舶的医生,高温和噪音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但你必须静下心去把脉这艘船舶。这样的工作环境挺苦的,但是一想到每天有那么多船舶在我们的保驾护航下‘不带病离港’,看到船员们对我们的工作心悦诚服,一切就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