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98岁的父亲能洗上澡了,赵家小女儿激动不已,“爸爸已经三年没洗澡了!”
洗澡,对正常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尤其在这样的三伏天。但对很多老人来说,一次抬腿,一个翻身,可能都是此生无法再完成的动作,更别提洗澡了。而在上海沪东老年护理院,200位老人没有这个烦恼。
连日来,各大医院进入“战高温”模式,这座医院里没有就医大客流,却有着别样挑战。老人如何安度炎夏?记者日前走进双阳路上这座特别的医院。
人老了,一步都变得难以逾越
“准备洗澡啦!”上午九点多,护工阿姨召唤着,卧床的王老伯被儿子推到“沐浴间”。自动门打开,一个平躺淋浴床,两个淋浴凳,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人老了,才发现要的很简单,就是能洗澡,能吃点东西。但有时,简单的需求都变得很难。”王家儿子感慨。
24床家属、赵家小女儿深有同感。赵老伯98岁了,2014年老伴去世后,他一病不起。“爸爸卧床后,我们根本没法搬动他,浴缸进不去,淋浴不可能。”赵家小女儿说,此后三年,爸爸没洗过一次澡,直到上周住进沪东老年护理院。
“洗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拧开水龙头就能办到的事,可对长期卧床、失智失能的老人而言,却成了奢望。”沪东老年护理院党支部书记李晓琳说,这家医院2015年迁入双阳路新址时,特别针对老人需求设计了全自动沐浴设备。如今,尤其到了周末,老人们在家属、护工的陪伴下,得排队洗澡,这个需求很大。
与养老院不同,沪东老年护理院是一座公立一级医院,由政府投入买单,属于医养结合项目。这里常年处于基本住满状态,四层楼里住着200位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80%,大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前两天,这座医院还迎来三位年轻人,提着黑箱子,打开一看,齐刷刷排着一把把剪刀。“我们来给爷爷奶奶免费理发。”小伙子说。也不晓得年轻人从哪里得知这里住着老人,但眼看小伙子热情,老人们开心,这座医院的“战高温”就从“头”开始了。
照护一位长者,解救一个家庭
除了洗发、洗澡,对老人来说,还有一个基本需求就是吃。
97岁的柏素瑛不太说话,护士长卜丽娜说,别看老太太岁数大,意识清楚,所以她的食物以软烂为主,“不能是‘糊糊’,得注意美观性,这是给老人起码的一些尊严吧。”卜丽娜说。
考虑老人的不同需求,这里的配膳间还有“厨房三宝”:冰箱、微波炉,还有搅拌料理机。
走上四楼,坐在轮椅上的老刘,正在病区走廊里啃煎饼。老刘是孤老,没结过婚,多年前突发脑溢血后,半边偏瘫。“他喜欢热闹,老让护工推他到走廊,可以看看大家在做什么。”卜丽娜一边跟记者耳语老刘的病史,一边上前招呼老刘要加强康复训练,“好手要扶着坏手,主动运动哦。”
走廊另一头,坐在轮椅上的老田,脚边摆着脸盆和几包衣物,人生到了最后,这就是所有的盘缠,老田要转院了。前些天他的老伴也转过去了,人老了,生病免不了,但老夫妻可以在一家医院“团聚”,也算是幸事。
沪东老年护理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原本开在许昌路,好多老病人都是从那时起就“跟着”它。认识久了,医护人员跟老人们建立了特殊的感情。他们说,一个老人背后就有一个故事,有些听了让人落泪,还有的让人气愤。
有的家属会在深夜11点前来探望老人,在门外看上一眼,安心了;还有的做了好吃的菜,就会送来,医护人员接过饭盒,还是热的。这里的医护人员说:照护一个老人,等于解救了一个家庭。他们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难处。
托起夕阳,也是托起我们的明天
三年前,贡东卫接任沪东老年护理院院长后,思考起老人到底需要什么。一年前,杨浦区打造出国内首个“互联网+医护养”一体化平台,贡东卫是发起人之一。该平台联动新华医院、控江医院、沪东老年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家庭等五级机构,已汇总2000多例病人数据,有老人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了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转诊。
原本,治疗、康复、养老,分布于不同医院,彼此脱节,如今老人的治疗可以上转三级医院,之后下转康复机构、养老机构……处于这个“闭环”体系,也让沪东老年护理院的床位变得更紧俏。
有家属还会半开玩笑说“要继承父母的床位”。大家看重的,除了“医养护”结合的保障,还有这里的人情味儿。
走进这家护理院,最大的感受是太安静! 生命的最后阶段,长期卧床、意识不清,已经让人发不出什么声音了。可老人又特别怕静,这里的医护人员就努力做些事,填补静寂。病区的窗玻璃上,留着今年春节贴的窗花,医护人员给老人在鸡年除夕过了集体生日———部分老人会在除夕夜“请假”,被小辈接回去吃顿年夜饭,大部分老人就在这里跨年了。
也有很多社会机构敲开这里的门,送来志愿服务,送来新研发的“老人食品”。贡东卫发现,他们多想了一些,多做了一些,大家就能感受到,表现在床位上,就是“供不应求”。没法接收更多老人,他和同事们也有些着急。
在这家特别的医院,这些守护老人最后时光的医护工作者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说,生命到了最后阶段,就局限在一张床及其周边一米的世界里,我们要把这个床边世界做得更美好些,“托起夕阳,也是托起我们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