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昕
这个夏天,登陆上海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正在掀起一股同样火热的观展狂潮。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数小时,竞相争睹佘盆梅海特内棺、拉美西斯二世像、“大洪水”记录板、印度文明印章、康侯簋、刘易斯棋子、阿拉伯铜手等串起世界文明史的器物。
事实上,碍于漂洋过海的周折、保险费用的高昂、展出条件的严苛等诸多因素,大英博物馆更多的好东西没来,其中就包括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帕特农神庙雕塑。尽管脱胎自大英博物馆与 BBC合作的广播节目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及其同名图书,百物全球巡展的展品相比广播节目、图书的“权威版本”,吻合率也仅约为一半。比如,“权威版本”中的 《女史箴图》,即便在大英博物馆馆内展出,也是难得一见,需要多年等一回。
大英博物馆尤以古代收藏品涉猎广博而著称。这里所珍藏的,更像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太多的历史文化宝藏,有待于人们走进大英博物馆所在的伦敦大罗素街上那幢古典建筑“朝圣”。
它用两个半世纪收集了人类文明的记忆
对外开放于1759年的大英博物馆,至今走过两个半世纪。和基于王室收藏的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不同,大英博物馆的起点是私人收藏,更确切些说,是汉斯·斯隆爵士的一只私人收藏柜。
斯隆去世前夕,将毕生积累的7万余件博物式收藏托付给当时的英国国王,其中图书与植物标本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1753年 《大英博物馆法》 出台,确立大英博物馆的成立。除了斯隆的收藏以外,还有两个系列的收藏同时进入了博物馆,分别是柯顿家族与哈利家族以手写本为主的收藏。它们共同构成了大英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彼时这些藏品其实未必价值连城,然而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与展示理念却让它备受瞩目———博物馆不归属于教会和国王,藏品涵盖各个领域,让公众免费共享并获益。
大英博物馆建成之初,图书和自然历史方面的藏品占有重要地位,渐渐地,古物藏品后来居上。1756年,博物馆有了第一具木乃伊和其他埃及文物,那是由威廉·莱修里尔上校馈赠的;1772年,从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处,博物馆购得最早的古典时期藏品———一系列希腊花瓶;1802年,包括罗塞塔石碑在内的拿破仑科学探险中所得的古物藏品,由乔治三世带来……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反倒是自己所在地域的古物乏善可陈,截至1850年,古代英国和高卢的全部文物仅用4只箱子就足够盛放。19世纪后半世纪开始,博物馆才有意识地收藏本地域的文明记忆。
彼时,伴随着“日不落帝国”的崛起,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规模与藏品质量都让人刮目相看,它们几乎来自整个世界,并且被置于系统、科学的分类之下,简直算得上一部世界文明指南。而为了陈列这些藏品,博物馆新馆的修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总在继续。如今博物馆所在的建筑物是1823年至1852年间建成的。1881年,大英博物馆的藏品第一次面临分散,其自然历史类资料被转移到南肯辛顿区的新馆里,日后那里成为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1973年,图书部门则从大英博物馆分离出来,变身大英图书馆。历经藏品调整的大英博物馆,古物收藏的特色愈加深入人心。
古埃及文物可谓大英博物馆的骄傲。从19世纪末开始,实地考察发掘就是大英博物馆埃及文物的重要来源。这类藏品总共有11.1万件,囊括尼罗河河谷周围从公元前5世纪太平盛世到公元10世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古代文明方方面面。其中,大型石雕就占了一个楼面,另一个楼面则主要给了彩绘的木乃伊棺木、墓室壁画等。约80具完整或近乎完整的木乃伊藏品在这里陈列,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猫、猎鹰、公牛和其他动物的木乃伊,这些动物都是古埃及宗教中代表不同神祇的圣物。和木乃伊一起保存的,还有其他葬礼用具,如人形棺、石柩、小沙伯替身、护身符、带有保证人死后进入美好生活的咒语的纸莎草纸等等。
同样耀眼的,是大英博物馆的希腊与罗马古物系列收藏。它们几乎覆盖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各个方面,古物制造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自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发端的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其中牵引了最多目光的,是美轮美奂的希腊古典雕刻。大英博物馆把一整座高约8米的希腊神庙搬来镇住了一整个展厅,这正是海仙女神庙,又名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另一个展厅里陈列的,全是帕特农神庙的雕像和浮雕,出自希腊古典时期最优秀的雕刻家菲狄亚斯。许多雕刻已经残缺、断裂、无法复原,它们的美却非但无损,反而引来人们的无尽遐想。
大英博物馆绕不开的,还有古代东方文物的收藏。早在1866年,博物馆就成立了东方古物部,有计划地接受中国和日本的藏品,这是欧洲第一个承认东方考古和历史研究地位的机构。仅来自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宝就多达2万余件,囊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工艺、金工、漆器、玉器、古代乐器等中国造型艺术各个门类。国宝名单就是一长串,《女史箴图》、康侯簋、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敦煌壁画……这些中国文物打破了惯常的分类方法呈现在观众眼前,按照年代排列,让人们一览文化物证撰写的文明史。
这些珍宝有待人们走进大英博物馆一探究竟
埃及文物:彼岸世界的艺术
绝大多数的埃及文物出于墓葬之中。木乃伊及其棺材、黄金玉饰、壁画纸草、雕塑器物等形形色色的埃及艺术,几乎都不是描绘给活人看,而是为死者所准备的,传递的都是“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有学者将古埃及艺术称为“彼岸世界的艺术”,古埃及人为他们的来生打造了一个瑰丽的彼岸世界,却让此岸的我们为之激动不已。
大英博物馆所藏的这类埃及文物中,堪称镇馆之宝的 《亚尼的死者之书》,就是古埃及生死观的明白表现。死者之书是古埃及常见的随葬物品。笃信来世的古埃及人用水生植物纸莎草芯制成长长的纸卷,在上面记载死者为获永生所必经的各种磨练、审判、所需的咒文等等并配以插图,以求死者逢凶化吉,安然到达极乐世界。收藏家佛里斯班士于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克索西岸的墓室中发现了 《亚尼的死者之书》,墓主亚尼是距今约3200年前的真实人物。这一死者之书可谓迄今已知以草纸记录的死者之书中保存最完善、描绘最精美的。其中,最有名的段落是“秤心仪式”:天平上,死者的心脏与正义女神翅膀上的一根羽毛加以比较,心脏若不重于羽毛,则说明死者生前积德,可享永生,否则,心脏便会被画面右边的怪物所吞噬,死者没法进入来世。画中,有的神在调整天平的精确度,有的神准备记录测量,有的神在担任陪审,一个神与人共存的世界跃然纸上,反映出古埃及人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一尊稍显另类的铜制猫神贝斯特雕像,则揭示出古埃及的猫神崇拜。这座雕像以身材苗条高挑的埃及猫为蓝本,坐姿与神情充分体现了猫的本色,笔直坐立,眼神机灵,脖子上佩戴着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铜饰板,前胸绘有一只头顶日盘展翅欲飞的圣甲虫。公元前2000年的尼罗河三角洲就有猫神崇拜了,人们不仅给猫神贝斯特造像,在猫去世以后也为它们制作木乃伊,这样的“猫乃伊”在大英博物馆同样可以看到。
希腊文物:雕塑展现的生命之美
最为典型的希腊艺术之美,得从希腊雕塑中寻找。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一大批帕特农神庙雕塑,可谓古希腊艺术的顶点。这帕特农神庙,修建在雅典卫城山,为雅典娜女神而建,距今约2500年。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晶。其中很多雕刻就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那些由巨石塑造出来的神的形象全然是在参照人的形象制造,艺术家赋予他们更为理想的艺术形式,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力量。人们从中能够读出的,是生命体的饱满、深刻内涵。
大英博物馆珍藏的帕特农神庙雕塑中,最为摄人心魄的,当属 《命运三女神》。命运三女神是希腊神话中宇宙混沌之初最早产生的神,也是能量最为强大的神。她们分别名为克罗索、拉克西丝和阿特洛波斯,都是众神之王宙斯与女神忒弥斯的女儿,负责掌控整个欧洲神话系统中所有神的命运,也支配每一位凡人的命运。在帕特农神庙的东侧山墙上,古希腊最负盛名的艺术家菲狄亚斯主持制作命运三女神雕像。当时,他面临着两道难题,一是怎样在山墙横向长条三角形的空间限制下创作雕刻群,二是通过什么样的造型来传递神的形象。对于第一道题,艺术家的作答是,巧妙安排众神的姿势,最终一位女神高高端坐,一位蜷腿席地而坐,一位斜倚着,这样的组合自然而生动,各自的姿态显得随意与放松。艺术家给第二道题的答案则是,塑造三位丰满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尽现女性人体优美的轮廓,她们仿佛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今天人们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的 《命运三女神》 其实早已失去头部与四肢,但那些仅存的飞扬衣衫、丰盈身躯、潇洒姿态通过鬼斧神工般的雕刻加以呈现时,已足够令人惊艳。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命之美。
中国文物:登峰造极的东方风雅
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的陶器,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漆器,魏晋的石佛经卷,唐宋的书画,明清的瓷器……标刻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登峰造极的器物在大英博物馆都能看到,其间蕴含的是含蓄秀美的东方风雅。
东晋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摹本算得上大英博物馆珍藏的最重要的东方文物。尽管入藏大英博物馆百余年,这幅长卷能从库房走进展厅为人们亲睹的机会依然十分有限,只因历经岁月冲刷的它极其脆弱。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集高水准的绘画、书法、诗文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意义非凡。长卷依西晋张华集各代先贤圣女事迹写成的 《女史箴》 而画,原文12节,所画亦为12段,每段画一个故事,各有箴文与之相匹配。画家采用如春蚕吐丝的游丝描手法,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每一根都仿佛充满生命,笔下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形象生动。这幅 《女史箴图》 曾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长卷上乾隆皇帝盖的收藏章就多达37个。
大英博物馆藏有的一对元至正青花龙纹大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也几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这对瓷瓶在今天看来其实均有伤残,且器型略有歪斜,但至少有这样几点奠定了它的“瓷王”地位。一来,瓷瓶的确切纪年直接书写在瓶颈上,一目了然,那是元至正十一年,也即1351年。二来,瓷瓶几乎囊括除人物外元青花绘画的全部元素,如龙纹、海水、蕉叶、扁菊、云纹、杂宝等,且绘制精良,难有与之比肩者,尤其龙纹的绘制,形象凶猛,腾云驾雾,生动之极。三来,它是公认的元青花断代标准器,没有这对瓷瓶,藏家与学者还不知道世界上存在元青花。在上个世纪,包括这对瓷瓶在内的千余件中国古陶瓷都是英国大维德爵士的私人收藏,2007年,这些中国陶瓷精品由大英博物馆托管,两年后被陈列于展厅永久向公众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