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10
人文聚焦

永远的黄自

——写于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长恨歌——黄自声乐作品专场》听后


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演绎的 《思乡》《花非花》《天伦歌》 三首作品,同属于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上交供图)

    金桥

   黄自是最早到西方专攻理论作曲并获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大学所受的系统训练加上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使他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作曲家;作为“国立音乐院”的早期缔造者之一,他因培养出贺绿汀、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等一批杰出音乐家而被后人尊为“一代宗师”;他是中国第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序曲《怀旧》不仅充满对故人的深情怀念,也发出了中国交响音乐的初试啼声;他将“清唱剧”首次带到中国,显示了他对民族化旋律、和声语言的探索;他的艺术歌曲作品细腻真挚、立意高远、意韵深长;他以满腔热血和深厚功力,创作了《抗敌歌》《旗正飘飘》等抗战歌曲,发出了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抗日救亡时代最强音。

 

    黄自以自己的音乐创作、理论著述、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在近代中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音乐丰碑,虽然只度过34年的短暂光阴,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永久珍藏的精神财富,人们因此而称他为“永远的黄自”。

 

    前晚,2017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引人瞩目的一场演出 《长恨歌———黄自声乐作品专场》 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主厅隆重上演。上半场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春天少年合唱团”基础班的孩子们率先登场。虽然其中一半团员参加合唱训练时间不过一个学期,但在指挥徐亮亮的率领下,孩子们泉水般清澈的嗓音,一开口就融化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心。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是当晚登台的最“重量级”的艺术家,他不仅是本场音乐会的策划者和主要演员,还担任着全场节目的解说。上半场他所演绎的《思乡》《花非花》《天伦歌》三首作品,同属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经典之作,沈洋深沉浑厚、收放自如的演唱,为作品增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一贯的水准。

 

    全场节目的焦点毫无疑问是中国首部清唱剧———《长恨歌》的献演。这部根据白居易著名长诗创作而成的大型声乐作品,黄自生前仅仅完成了七个乐章,其弟子林声翕补写了恩师未完成的4、7、9共三个乐章,从而呈现出全本的 《长恨歌》。但以一部仅仅30分钟的清唱剧,来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一个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无疑需要词曲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对于指挥和演唱者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担纲当晚合唱的是Echo (回声)合唱团,这支主要由复旦大学及社会各界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在指挥洪川的率领下,Echo合唱团为全场观众奉献了半场精彩纷呈的表演。除去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合唱团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虽然Echo的大部分成员并未受过完整的美声训练,但这恰恰形成了他们声线平直、音色融合的特色。无懈可击的音准表现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也是Echo成功的关键。

 

    如在第一乐章“仙乐飘飘处处闻”中,在骊宫轻盈曼妙的歌舞声中,却能隐约感受到一丝不祥的气息,似乎预示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未来和主人公的悲剧结局;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中,男声合唱以一领众合的形式唱出了军民内心的悲愤,并以“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词句,讽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所谓经典,即是那些历尽岁月洗礼仍熠熠生辉的不朽杰作。黄自先生或许不会想到,他在80多年前创作的音乐,跨越世纪之后依然回响在音乐厅的穹顶回廊,成为那段光辉岁月留在国人心中不绝的回声。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