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9日 星期日
4
国内;广告

雄安新区将文保纳入总体规划

将建专题博物馆、主题遗址公园


    本报驻京记者周渊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日前,由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河北省文化厅、河北文联主办的“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座谈会”召开,会议聚焦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挖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百余位专家为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发展“问诊把脉”。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雄安新区建设应加强顶层谋划,全面摸清底数,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到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国家文物局将指导河北省文物局系统详实地记录雄安新区古代村落、古民居等文物遗迹,建立雄安新区档案系统,为下一步研究开发保存数据。“今年年底前完成30平方公里启动区、100平方公里起步区的调查工作。”刘玉珠说道。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腹地,涉及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从距今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石器时期、东周燕文化、宋辽军事遗迹、抗战红色文物等文物资源丰富。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表明,雄安新区及周边部分区域 (不含任丘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遗址类遗存超过80%,时间跨度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1000年前的宋辽时期遗址均广泛分布。

    “文化传承与弘扬,雄安要有历史担当。在雄安新区规划编制中,将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利用工作,谋划新区公共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新区的文化产业,努力把雄安新区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守住安全红线、生态红线,更要守住文化底线。”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在会上阐释了“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的深意。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介绍说,河北省文物局正在构建雄安新区博物馆体系,在历史维度上重点突出5000年前的史前文明、2500年前的燕国文化、千年前的宋辽边关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并有选择地建设专题博物馆、主题遗址公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则表示,新区规划要保护和传承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另据记者了解,雄安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5月28日,河北省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考古队授旗。初步计划将于今年7月完成200平方公里的野外调查,2018年2月全面利用遥感技术完成新区2000平方公里的文物调查。

    以中国传媒大学为首的多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了近千人的跨学科的联合调研团队,日前已走访了近百个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数十份带有雄安温度的调研报告和鲜活生动的图像、影像资料集。

    此外,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久远,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现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此,河北省文化厅于近日下发 《关于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雄安新区所辖雄县、安新、容城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调查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据悉,此项工作将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一套完整档案和数据库,积极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鼓励传承人及团体进行传习活动。

    (本报北京7月8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