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蒋 萍 通讯员刘海波
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7日在杭州举行。中国南方血管大会由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联合南方七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 (学组)和台湾静脉学会主办,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由只有几十人参加的小会,发展到了有2000余人参加的中国血管病领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盛会。
“中国血管外科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远远落后国外先进水平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某些血管疾病的治疗上领先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表示,本届血管大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就目前全球血管病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和深入探讨。
从无到有领跑世界
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教授介绍,国外医学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普遍拥有独立的血管外科,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建立。近10多年来,随着人们对血管外科疾病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血管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我国的血管外科发展非常迅速。
不久前,来自安徽的石女士因突发胸痛被送往浙大一院就诊,检查显示,石女士主动脉夹层裂口位于主动脉弓部,除了向降主动脉顺行撕裂,也向升主动脉逆行撕裂。由于主动脉夹层随时有破裂致大出血死亡的风险,而石女士这种类型的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又远高于一般的主动脉夹层,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对于此类病例,目前国际上一致的治疗方案是用主动脉专门的覆膜支架覆盖修复主动脉裂口,如果石女士也用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裂口,虽然可以封闭裂口,但是供应大脑血液的双侧颈动脉开口也会被覆盖,即便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夹层,由于大脑缺血,病人也会死亡。
张鸿坤介绍,为了降低复杂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创伤,浙一医院血管外科团队不断摸索,开创性地应用主动脉弓部覆膜支架三开窗技术,将原本巨创的手术转化成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该技术的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治疗及技术水平领先,患病率却逐年提高
“对于动脉硬化、狭窄、堵塞,以前我们只能靠药物治疗或者做巨创的搭桥手术,现在我们可以用微创的方法,使用斑块旋切装置切除斑块;对于静脉血栓,以前我们只能药物抗凝治疗或者做痛苦的导管溶栓手术,现在我们可以用微创的方案,使用吸栓装置吸除血栓。”张鸿坤介绍,对于破口在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以前病人只能做风险极高的开胸换人工血管手术,现在可以通过微创的支架开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极快。“近期,网上流传一段视频,在血管里放入一个机器,这个机器就像吸尘器一样,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吸走。该视频宣称,有了这个技术,就不需要装心脏支架了。虽然视频中的‘血管吸尘器’最终被辟谣,但现实中也有一些‘高科技’,譬如动脉的旋吸导管,以及一些静脉领域的吸栓导管,都有类似‘吸尘器’的功能。”张鸿坤介绍,现在有些东西还不完美,有些还在研发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有需要搭血管支架的手术将大大减少,这些高科技都能应用到临床中。
虽然近年我国在血管外科多个领域及新科技上逐渐进入国际领先地位,也渐渐得到国际专家的认可,但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并不乐观,患病率逐年提高,年轻化越来越严重。日前,《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发布,该报告中显示,目前国内心血管病患人数达2.9亿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总体上看,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本报杭州7月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