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4
国内;广告

《赵城金藏》史料抢救性摄录启动


    本报北京7月7日专电 (驻京记者  周渊)6日,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举办《赵城金藏》重要历史资料抢救性摄录工作座谈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赵城金藏》的“寻根之旅”于上月正式启动,将形成一份全面、系统、可靠的《赵城金藏》历史资料,以纪念那些参与保护和抢运《赵城金藏》的先辈。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本次抢救性摄录工作的重点在于重走《赵城金藏》早年的转移保护路线,专家团队将赴有关地区党史办、档案局调查访问有关人员和资料,抢救性拍摄现存碑铭、寺院、遗址、遗迹,以及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抢救《赵城金藏》的档案、史料等有关内容。

    据了解,《赵城金藏》 是金代雕刻的一部大藏经,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学界研究表明,《赵城金藏》刻成时大约在7000卷左右,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有4813件,海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收藏单位亦有零星收藏。《赵城金藏》是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保存年代最早、现存卷帙最多、最完整的一部,同时也是金代刻书的实物标本,在中国印刷术发展史、藏经雕板史上有重要历史地位,对研究中国版本目录学和雕版印刷有重要意义。

    此外,《赵城金藏》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其令人难忘的历史。从1933年被发现,到1949年移交至北平图书馆 (现国家图书馆)保存,这部稀世珍品在动荡年代曾经历过辗转曲折的命运。参与过保护这部“国宝”的人士不计其数,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伪重重包围中虎口夺经,曾先后六次转移藏经。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