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8
国际;公告

中德关系战略性不断提升


    陆忠伟

 

    当下的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其高位运行的饱满态势,除得益于两国内部日益增长的互补、互尊、互信的推力外,来自外部的动力、活力、压力,亦构成北京与柏林构筑“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及“全球责任伙伴关系”的正能量。换言之,两国对肩负世界事务重要责任之认识,以及为引领全球经济而展开的相互协调,频密互访,推动这组关系不断发展,并日益凸显战略性。

 

    自2008年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以来,中德两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坚持自由贸易体制,携手参与全球治理、支持二十国集团加大国际经济及金融治理、坚持履行《巴黎协定》承诺等各方面,相向而行。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德媒发表的署名文章所指:“中德两国要发展好自己,也要对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繁荣肩负起重要责任”。

 

    分析中德关系进入“最好时期”的原因,有观点认为,“从德国的视角看,经济和政治动力正在移向东方”(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语)。但也有分析指出,更重要的原因,或在于找到了大国关系的“相处之道”。从2016年9月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到2017年1月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直至5月的北京“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及近日在中国大连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不断展现推进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坚持自由贸易体制的积极姿态。

 

    无独有偶,德国官员在5月的七国集团意大利西西里岛峰会等国际场合,也频频强调坚持开放贸易体制、支持各国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夯实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以及坚持经济全球化政策。对于汉堡峰会的目标,德国总理默克尔更是反复表示,将致力于达成一个全球制度框架,使全球化机遇惠及更多人,并限制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近几年,英美法等国的大选,凸显社会阶层和意识形态深度断裂———围绕“开放与封闭”的治国理念,以及关于国家观、欧洲观、世界观之争,成为朝野各大势力的辩论焦点;极右翼政党鼓吹民粹主义:反建制、反权贵、反精英,反穆斯林、反移民、反外劳,力推孤立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大有转向内向型经济政策甚或贸易保护主义之势。

 

    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及推行“本国第一”的奖出限进的政策气候下,在各种杂音、噪音频现,一傅众咻的舆论场,中德扮演自由贸易体制和 《巴黎协定》“守护者”的角色,更凸显政治大国本色及战略定力。显然,北京与柏林深化合作,利于推动经济要素在全球的平衡流动,客观上抵消了一些大国逃避国际责任的负能量,利于两国,利于世界。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此乃中德“战略性”关系形成之所在,亦是这组关系“战略性”提升的原因。所谓“大”者,既是指全球发展大格局、全球治理大视野,亦指全球合作大思路、全球化大趋势。中德以开放思维引领合作,按经济规律促进发展,计天下之利,谋全局之势,实乃丈量世界经济大势的决策自觉,以及把脉国际格局变动的施策自律。

 

    推动世界经济行稳致远———既是二十国集团的长期愿景,也是中德两国的共同愿望,更是两国关系的新利益契合点及增长点。两国就此愿景和愿望展开的战略沟通、政策协商、共同发力,相互协作,亦属于上述“大”的内涵。此“大”已远远超越狭隘与局限,超越双边与眼前,兼具战略性和政治性,是确保其延续高水平运行,使之攀升至新高度的平台。

 

    中德关系战略性不断提升,乃两国决策层国际视野、全球意识的结晶,亦是战略站位、科学前瞻的反映。这将推进两国关系行稳致远,负重担责,在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部分西方舆论预测,汉堡峰会上,中德将就自由贸易和应对气变两大议题“通力合作”,发挥重要作用———铺展了欧亚大陆两大稳定力量推进战略性关系的新画卷。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