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征南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传说疲劳的马儿踏上难行的茶马古道,在此面对一溪清水,流下热泪。这里曾是茶马古道南路的第一个驿站。
走进位于云南省宁洱县的那柯里古村,随处可见青翠的大叶榕、凤尾竹和乔木茶。密林之间,风雨桥边,便是百年荣发马店。
古道与荣发马店的兴衰
尘封的往事在此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篱笆墙的正中,古朴大门上挂着一副颇有豪气的对联:“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院子里,豆腐棋、石水缸、油灯、马驮子、铡刀、皮包、竹编包……这些老物件仿佛仍在诉说着马帮曾经的繁华。
马哭里马帮的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戛然而止。当时,政府在周边新修了公路,汽车的鸣笛逐渐代替了马头上的响铃声。后来,经过此地的傣族百姓看见诗画田园、小桥流水,就用傣语“那柯里”为其取名———“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那柯里一直保存着已褪去棱角的石板古道。只是没想到,四轮时代,交通却成了那柯里经济发展的劣势。
李天林,69岁的哈尼族老人,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荣发马店。当时,人欢马叫成为过去,为马帮服务的器具闲置在一旁,李天林每天带上砍刀,以砍柴和采药为生。
院落的西南角,是李天林以前生活的土基房,冬不暖、夏不凉。2008年,在上海援建资金的支持下,那柯里启动整村推进脱贫,改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情况,依托茶马古道以及茶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李天林将“荣发马店”的金字招牌挂起,开办农家乐,百年老店重获生机。
“忙不赢”的农家乐不缺人手
这不,农家乐又来人了,这一次,还是熟客,从北京来的画家,第三次住进了二楼的房间,在此写生。
新荣发马店有4个标间,40多张餐桌,一到节假日,人们乐意走进深山,体验颠簸的古道,累了饿了,就挤到李天林家的院子里,只为在百年老店里吃上几口山野小菜,一家人根本“忙不赢”。
不过,李天林不用为人手短缺的事情担心,总会有人来帮忙。吸引他们的不光是远比县城日工资高的120元工资,更重要的是,山里人身上特有的“换工”习惯———谁家有事,打个招呼,闲着的人立刻赶过来,有事的人一般也会放下手中的活来帮忙。
“节假日,我就提前去茶田里叫人。别人家采茶了,我也会叫儿子、女婿去帮忙。”在李天林看来,互助是那柯里恒久不变的亮色。
傍晚时分,李天林的两个孙子一路小跑回到了家,吵着要去县城买衣服。
“吃过饭再去。山里面盛不下你们了?真是惯的!”话虽这么说,可看着衣食无忧的孩子,他打心眼里高兴。想当年,他自己上了两年小学就辍学了,那一切都是为生计所迫。
“当时,人们脑子里只有生活,想着怎么吃饱。即便在上学时,每晚都要扛着几十斤柴去县城卖,一次卖个几毛钱;放假了,要干农活,还要爬山抓草药。哪像现在的孩子,可以只想着学习,不用考虑生活。”李天林回忆说。
李天林仍然记得,他当年上学时就一个班,一到下雨天,没有换洗衣服的孩子们挤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那种聚集在一起的味道,别提有多辛酸。现在,上海援建的那柯里小学已建起了崭新的教室、食堂、操场和宿舍,教学条件堪比县城小学。
“我经历的苦,娃娃们不会再受了。”李天林一边说着,一边到厨房切了一个香橼果,蘸了浓浓的蜂蜜,递到小孙子的嘴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