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郑经苑
站在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的山路上,目之所及,皆是古树古宅,耳之所闻,是京剧、越剧迷们的吹拉弹唱之声。
介于两山之间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岕”,又因传说汉光武帝刘秀当年在此八躲追兵,此地便被称为“八都岕”。就是这么个群山环绕、几乎与世隔绝的一方小天地,随处可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和古朴善良的民风。
戏曲悠扬唱出新文明
郁郁葱葱的银杏林中,稚嫩的童声伴着京剧曲调悠扬婉转地唱起来:“我们和大家都一样,都有一颗护水的心……”这是当地幼儿园的“小京迷”们正在表演由京剧《红灯记》唱段改编的以治水为主题的《都有一颗护水的心》。孩子们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大批村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小京迷”的成长过程正是小浦镇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缩影。小浦镇方岩村村主任许建中介绍,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上世纪50年代,村民自发组建了长兴县第一个民间京剧团,当时有七八十人参加,排了30多部戏,被称为“老京班”。
本世纪初,年轻人对京剧缺乏热情,岕里的戏曲声越来越少,麻将声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赌博、吵架甚至斗殴等诸多问题。为此,“老京班”的几名成员向小浦小学提出创办“小京班”的建议。他们主动担任辅导员,还聘请京剧名家对“小京班”进行培训。近年来,小浦镇还鼓励幼儿园开展“小京迷”特色文化活动。
“我们的各种政策宣讲、村规民约、环境保护、村级组织换届等,都通过‘小京班’成员和村里京剧票友社的票友们传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小浦镇副镇长金飞介绍,渐渐地,戏曲声在八都岕越唱越响。如今棋牌室减少了一半以上,各类健身操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等文体队伍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文化活动的繁盛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安宁祥和。近5年来,刑事案件发生率年均下降了25.4%,信访率下降了18%,邻里矛盾纠纷数量下降22%,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超过96%。岕内所有村庄已成功创建美丽乡村,其中有2个村被评为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尚古重教重塑好乡风
潘礼南村南俞自然村的钱家是岕内历史悠久的书香门第,从这间三进的清代古宅中曾走出过4位官员和6位秀才。钱宅门楼正中央刻着“和乐且耽”四个字。“这个‘和’字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告诉我们要兄弟和睦、夫妻和乐、乡里和谐。我们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潘礼南村村民钱方平介绍,除了钱宅之外,岕内还有吴宅、蒋宅等多处古宅掩映在古老的银杏林中,这些古宅保存完好,雕梁画栋仍清晰可见。如今,当地政府除了利用“十里银杏长廊”这张旅游名片对这些古宅进行保护性开发外,还对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和”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让沉寂多年的古宅成为乡风文明看得见摸得着的“教科书”。
去年,小浦镇开展了“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教育活动。从百姓生活和身边事入手,架起了核心价值观从观念范畴到人的内心的一座桥梁,使之落地生根。“我们让孩子们回家问家长‘我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然后孩子们用画报或书法的形式展示出来。”小浦小学副校长杨永红说,家训经过历史的沉淀,成功延伸为全村的村规民约。
此外,该镇还通过开展“最美岕里人”“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活动评选,挖掘岕里婚庆习俗,提倡婚事简办,文明新风尚正在形成。“乡风文明既提升了小浦镇的‘软实力’,也提升了‘硬实力’。”小浦镇党委书记郎涛说,“如今,看中岕里的人文、自然优势,有意向来投资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5个重大文化休闲项目已落户八都岕,还有8家正在洽谈中。”
(本报长兴7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