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5
时评;国内;广告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赴德演出

柏林将奏响楚国宫廷“王者之音”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

    7月3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编钟乐舞》的60多名演职人员将飞往德国柏林。7月5日、6日,《编钟乐舞》将在德国柏林海军上将宫剧院上演,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首脑和德国观众将体验自春秋战国时期穿越而来的“王者之音”。

    《编钟乐舞》以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再现古代楚国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曾与《丝路花雨》《仿唐乐舞》齐名,被誉为“乐舞里程碑式的作品”。

    开启对外交流新一轮巡演

    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编钟乐舞》总导演汪斌告诉记者,60多名演职人员都已经拿到了德国驻华使馆的演出签证,现在正整装待发。此前,编钟、文化展品、歌舞剧物料等共867件演出道具,已“乘坐”中欧班列抵达柏林。7月5日、6日,《编钟乐舞》 将以复制的曾侯乙编钟为主,配以钟磬、月琴、古筝、笛箫等众多中国传统乐器,亮相德国柏林海军上将宫剧院,奏响来自2000多年前的中国宫廷古乐。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等一大批古乐器,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曾侯乙编钟音域宽阔、音色优美、工艺精良、造型宏伟,是我国已知最早具有十二律半音阶关系的大型定调乐器。《编钟乐舞》正是根据曾侯乙墓出土古乐器复制乐器编排创作而成,并于1983年8月成功首演。

    作为楚文化代表,《编钟乐舞》从1983年至1998年,不仅在全国巡演,还造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57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演出1000余场,并参演了国庆35周年庆典、迎香港回归、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等重大活动。由于舞美服装损耗、新演出项目推出等诸多原因,《编钟乐舞》 在18年来很少以整台剧目的形式和观众见面。

    从2014年起,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得到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资助,启动《编钟乐舞》的复排、再版。2016年4月14日,复排的《编钟乐舞》在湖北剧院举行全球首演,随后赴澳大利亚悉尼、堪培拉、墨尔本3地巡演,开启新一轮世界巡演的旅程。

    剧目之“魂”始终未变

    汪斌说,《编钟乐舞》 再版的创作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坚持“乐有楚韵,舞有楚风”,从音乐、服装到舞美进行了全新的升级。

    他介绍,新版保留了原版经典的《八音合鸣》《楚宫宴乐》等片段,增加了新创作的《求索》《武舞》《山猎》等段落和原版中没有的瑟独奏以及五弦琴、十弦琴等古乐器的声音。新版《编钟乐舞》有“千古绝响”“乐舞阡陌”“八音合鸣”“楚韵千秋”四个篇章,既有原版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又更符合中外观众欣赏习惯。

    新版《编钟乐舞》服饰也很有考究。据介绍,200多套服装以战国时期楚国服饰形、质特征为依据,采用印、绣等多种手段,图样元素来自楚国壁画,呈现了楚服中最有特点的龙凤纹、动物纹、植物纹等纹饰,将雍容华贵、绚丽多彩的盛楚展现得淋漓尽致。

    汪斌介绍,此次在德国将展现原汁原味的《编钟乐舞》,表演时间长度与国内一致,舞台两侧将配有德文字幕。

    “时代在变,要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剧目需要常打磨,但《编钟乐舞》的‘魂’———编钟始终未变。”湖北省歌剧舞剧院院长卢向荣认为,这正是 《编钟乐舞》征服世界各地观众的魅力之所在。他表示,《编钟乐舞》 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精髓的艺术精品,通过海外巡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报武汉7月2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