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7
运动

上海国际少年足球赛既“论剑”也“论道”

国内青训“圈养”模式是一大误区


    ■本报记者 陈海翔

    上周的白洋淀足球场显得格外热闹,AC米兰、横滨水手、上海杨浦等十支少年足球队的孩子们正在为争夺上海国际少年足球赛的桂冠而挥洒汗水、享受快乐。作为一项已经连续第五年举办的赛事,请世界顶尖的同年龄球队来参赛,让中国孩子们“见世面、开眼界”是赛事举办的一大初衷,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足球青训从业者交流“论道”,让中国的青训机构少走弯路,也成了赛事如今的一项全新功能。

    “如何通过训练培养出更多的足球人才? 集中‘圈养’已经成为了中国足球进入的误区。”在赛事组委会举行的论坛上,申花青训总监吴金贵开门见山地提出,“足球不是一个人一生中唯一从事的事,对孩子们来说更应该是一个爱好,是人格塑造的一种方式。开始接触足球后,他们必须和其他孩子一样进入学校,把足球训练当做自己学习中的一个项目去完成。”

    近几年,中国职业足球飞速发展,为了完善“自我造血”功能,很多俱乐部早就开始打造规模不同的全日制足球学校,广州恒大和广州富力是其中起步较早的俱乐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圈养”方式似乎并不符合足球发展的规律。

    作为广州恒大少年队主教练,西班牙人塞尔吉奥·赛斯特罗显然也不认同这种模式。“在西班牙,我们一个星期最多只会让孩子训练四天,一般来说只有两到三天,因为除了足球,孩子们还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在这里,中国父母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压力,他们不停说必须要成功,这样其实是在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赛斯特罗认为,中国足球学校的孩子长期无法和家长在一起生活,这令人感到非常遗憾,“尤其六七岁的孩子也这么做,在西班牙更是完全不可能,这会让孩子们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

    广州富力的英籍青训教练本·墨菲也表示,在英国,学生们都是在周末才来到足球精英学院参加训练,“在英国有寄宿学校,但主要是学术方面的,而没有运动方面的类似学校。或许这样 (圈养) 能产生一些积极效果,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局限性,训练的时间和强度,并不能等同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此外,如何尽快建立成体系的国内青少年联赛,也成为了与会专家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横滨水手青训总监田中利一表示,日本有着非常完善的各年龄段、各等级青少年足球联赛,而AC米兰少年足球队主席阿莱西娅·曼奇尼也指出,按照孩子的能力进行分组,让他们参加不同水平的青少年联赛,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他们对于足球的兴趣和水平。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