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概况
上海电站辅机厂地处黄浦江北岸、杨浦大桥东侧,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有员工1424人,其中技术人员438人,占员工人数的30.8%。固定资产2.8亿元,工业总产值14.2亿元,销售额14.2亿元,利润1.5亿元,出口创汇1135万元。工厂生产的30万千瓦辅机和60万千瓦辅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和90%。
历史沿革
上海电站辅机厂的前身为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始建于1921年。慎昌洋行中国分部的创始人丹麦人马易尔于1915年与美国纽约慎昌总公司挂钩,营业所正式挂上“慎昌洋行”的牌子。马易尔花18万美金在杨树浦路铜梁路86号(今杨树浦路2200号)买下了26亩基地,并于1921年开设慎昌工厂,刻有慎昌商标和GE商标的产品当时销往世界各地。
1950年底,慎昌工厂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隶属华东工业部领导。1951年9月,上海一批流动的冷作工人组成的生产合作工厂迁入慎昌工厂附近的杨树浦路1900号。1952年7月华东工业部决定以慎昌工厂和生产合作工厂为基础筹建浦江机器厂。1953年9月1日,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管理局决定将浦江机器厂改名为国营上海锅炉厂,专业制造电站设备。1980年5月,经市机电一局批准,在杨树浦路2200号和1900号的工厂易名为上海电站辅机厂,原上海锅炉厂则搬迁至闵行。1995年11月,上海电站辅机厂主体同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改制成立了中方控股的上海动力设备有限公司;吹灰器车间同英国克莱德公司合资,在1996年元旦成立了外方控股的上海克莱德机械有限公司。
生产情况
上海电站辅机厂以生产高温高压大型管式热交换器为特长,主要产品有为50-1300MW火电和核电机组配套的高、低压给水加热器、凝汽器,高、低压除氧吸水箱,各种高汽高压电站阀门。工厂还承制核能容器,石油、化工、冶金、医疗、机械等各种规格的压力容器及机械构件设备。
上海电站辅机厂作为全国唯一的大型电站设备专业化辅机生产基地,通过国家投资和企业自筹资金,经过“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技术改造,累计投资1.5亿元。拥有数控三轴深孔钻床、管子管板全位置自动焊机,数控35轴、27轴钻床,多通道涡流探伤仪等先进设备。扩建了100吨级重型装配车间、1000吨级水运码头和吊运100吨货物的铁路专用线,成为目前国内专业设计制造电站辅机规模最大、容量等级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企业。
辅机厂生产的30万千瓦辅机和60万千瓦辅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和90%。工厂在不到5年时间内,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套60万千瓦火电高加、第一套30万千瓦核电高加,率先实现了高加产品由12.5万千瓦到60万千瓦,由火电到核电的升级换代。20世纪80年代起,辅机厂先后从美国、瑞士、德国、意大利等引进先进技术或装备,产品技术多次荣获国家重大装备奖和上海市新产品开发奖。
摘编整理 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