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10
文汇教育

创新,坚守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在复旦大学2017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许宁生

    今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同学们历经数年的刻苦攻读,圆满完成学业,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

    每到毕业季,我的心思会转向了解毕业的同学们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对学校发展的期望和对人生未来的憧憬。不久前的“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深深地打动了我。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热依汗古丽·买买提同学选择回新疆工作。有人问她:“你为什么回到西部,而不留在上海?”她说:“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但如果我都不回去,谁来改变西部的命运!”这些同学“在最美的年纪,选择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你们的选择体现了复旦人对国家、民族强烈的使命感,我为你们的选择而感动、而自豪,为你们点赞!

    高度的使命感是复旦大学的精神传统。上世纪初,马相伯老校长和众多有识之士正是基于自主办学、教育救国的时代使命创办了复旦公学。七十年前,李登辉老校长在抗战胜利后复旦的首次毕业典礼上,做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讲演。他说,“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

    这一届医科同学,正赶上枫林校区大建设,许多同学一直居住在校外住宿点,条件相对艰苦,但大家没有怨言,依然刻苦求学,潜心钻研,焕然一新的校园离不开你们的付出,在这里我要代表学校感谢你们!

    高层次人才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使命感会使你志向高远、格局开阔,会使你意志坚定、心无旁骛,会使你敢于担责、积极进取。也是你们将来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动力源泉。

    希望同学们能以高度的使命感面对自己的人生,在使命感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我,砥砺前行。

    复旦人首先要肩负起服务国家的使命。我校1968届校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王万青毕业后响应支援西部地区的号召,只身从上海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当医生。在上海出生、长大,毕业前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万青,在填毕业分配表时没有写具体地名,只写了两句话:“祖国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我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他扎根草原近50年,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农牧民的防病治病工作中,被誉为“草原好曼巴”。王万青校友的选择与奉献生动地诠释了复旦人的使命感。

    希望你们把个人事业牢牢扎根在中华大地之上,中国梦的实现也一定会成就你们每个人的绚丽梦想!

    复旦人还肩负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当今世界正处在全方位的大变革之中,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悄然发生。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是学术界、工业界,还是国际治理领域,希望更多同学,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为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如何践行所肩负的使命?我想特别强调三点:

    一是创新。创新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创新是你们最大的优势,也是你们的立身之本。希望大家都能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在创新过程中,希望你们牢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对新事物的敏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脚踏实地进行思考。在研究工作中要注意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要大胆提出创新性想法,获取创新性研究成果。

    我尤其希望你们胆子大一点、气魄大一点,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尝试破解难题。

    二是坚守。时代在变,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不变。创新本身并不必然使人类受益,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创新也有可能会产生危害人类的结果。最近,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库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却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如果说科学就是探索黑暗,那么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蜡烛”。

    希望同学们毕业之后能够坚守人文精神,坚守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坚守诚信做人的道德底线,这是社会对你们的期待,也是你们应尽的责任。

    三是引领。做好中国的一流高校,不能仅仅“对标”国际上的优秀学府,而要有中国自己主导的目标体系,要有引领世界的决心与魄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发展开始能够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对复旦人来说,面对时代变革,我希望大家也不仅仅满足于做跟随者,更要敢于做引领者;不仅仅满足于追求个人幸福,更要引领社会、引领国家、引领世界;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带领、帮助更多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作者系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