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12
镜头纪实

串珠成链

——黄浦江滨江岸线贯通工程迎来“期中考”


▲杨浦滨江用废弃钢材制成码头搬运工雕塑,留住城市记忆。
▲黄浦滨江新添的雕塑小品与周边绿化相映成趣。
▲特意保留的吊车已成为徐汇滨江的标志性景观。
▲浦江两岸“生活型岸线”已现雏形。
▲开阔的亲水平台成为市民亲子娱乐的休闲场所。
▲新建的人行天桥打通了公平路码头的断点。
▲十六铺有多个正常作业的码头,新辟的人行步道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虹口滨江的特色书店内,读者可以一边享受书香,一边欣赏江景。
▲浦东滨江的亲水平台、坡地绿化和景观道路错落有致,在夕阳下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摄影/本报记者 赵立荣

    黄浦江两岸滨江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意味着,散落在母亲河两岸的一颗颗“明珠”即将串成一条公共开放的“项链”。浦东、杨浦、虹口、黄浦、徐汇五个中心城区正联手构筑一条属于上海的黄金滨江线。近日,滨江贯通工程迎来了“期中考”。

    过去,由于工厂、码头的阻隔,沿江地带大多处于封闭状态。2016年,上海启动滨江贯通工程,黄浦江两岸逐渐由“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华丽转身,昔日的工业封闭区域正在成为市民的亲水休闲场所。

    滨江贯通,改变着城市的景观,也改变着城市的温度。夏日的夜晚,漫步江边,欣赏沿途美景,感受习习凉风,将不再是一种奢望。各区的滨江贯通方案都不约而同地着力打造“优质公共空间”: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满足休闲、健身等不同需求;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让市民与江景亲密接触;庭院、绿地等休闲空间成了天然的亲子场所,创意集市、涂鸦及街头表演带给人们鲜活的艺术享受……

    百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浦江两岸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存,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成为滨江贯通的关注焦点。各区在因地制宜的改造中,不仅修旧如旧,还温故知新,延续当地原本的区域气质与历史遗痕。杨浦滨江是上海工业的发祥地,贯通工程分段围绕不同厂房的主体建筑进行开发,原先的工厂和市场区域将被改造成“生态复合型滨江公共空间+雨水湿地公园”,成为居民散步的好去处;浦东的老白渡煤仓,未来将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艺术演艺和休闲运动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徐汇滨江利用码头、仓库等建筑打造文化新地标,容纳主题表演、攀岩、灯光秀场等活动,为市民提供创意文化休闲活动区……这些工业遗存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被注入新的元素,市民、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百年工业文明留下的“城市记忆”。

    ——编者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