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28日 星期三
5
时评;综合

高铁时代加速了人流、物流的流动,与之相伴的是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及其产生的辐射力--

虹桥“新商圈”搭上高铁“快车”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成功首发,将带动虹桥枢纽及虹桥商务区这个“新商圈”加速发展。

袁婧 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在一部上海虹桥枢纽的宣传片中,一位商务人士早上7点从台北坐飞机到上海开会,下午坐高铁去长三角的工厂视察,晚上再搭飞机回到台北家中。如今,这一切已是现实。

    目前,上海铁路局拥有606组动车组列车,占全国动车组列车总数的近四分之一,高铁营业里程3357.4公里,旅客年发送量突破5亿人次。高铁时代加速了人流、物流的流动,与之相伴的是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及其产生的辐射力,生产要素动起来,经济更繁荣了。同样,高铁也成就了一些沿线的交通枢纽站及周边区域,虹桥枢纽及虹桥商务区这个“新商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高铁X小时经济圈”成了流行词

    陆秀梅是铁路上海虹桥站“心尚”雷锋服务站的一名客运员,已在虹桥站工作六年的她,回想起第一次走进这座全国第一大高铁站时的印象,就两个字:清冷。“当时开通的高铁只有一条沪宁城际,一天旅客只有两三万人次。”

    然而,改变很快就发生了。短短几年,高铁发展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改变了人们出行的时空观念。如目前上海至北京仍在开行的普速列车1462次,需历时约22.5小时,而高铁用时最短的不超过5小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初步形成了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轴心,向我国中部、南部、西南部、北部辐射的高速铁路网络,旅客到全国主要城市旅行的时间大幅缩短。从上海出发,5小时可到武汉,7小时可到广州,9小时可到贵阳,12小时可到哈尔滨。据统计,目前上海铁路局所开行动车组列车一日可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21个。

    而根据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高速铁路将覆盖80%以上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铁路、高速公路、民航运输机场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更加紧密,重要城市群核心城市间、核心城市与周边节点城市间实现1-2小时通达。

    人气高了,虹桥站的变化也越来越多。“过去旅客想买个创可贴,还要坐两站地铁去找药房。”陆秀梅笑着说,“如今,车站里就有许多知名的品牌店,每一层商铺都各具特色,加上便捷的移动支付,平时旅客候车、我们休息的时候逛逛,感觉好极了。”

    长三角区域化发展效应显现

    随着上海虹桥站投入使用,2010年上海开发建设了面向长三角、服务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虹桥商务区。七年来,虹桥区域化发展效应已经显现。

    虹桥商务区紧邻江浙两省,处于长三角城市轴的关键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很多企业采用“将中国区或长三角区域总部设于虹桥商务区、将制造工厂挪至长三角城市”的业务模式,借助高铁搭建总部与工厂通道,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率。目前,虹桥商务区已入驻企业超过700家,其中包括30余家开发商总部和上市公司区域总部,累计注册资本37.25亿美元。

    “随着虹桥商务区的发展,周边城市从一开始对商务区‘吸干’本地增长能量的担忧,渐渐变成搭上商务区发展‘快车’的喜悦。”一位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负责人曾表示,长三角城市的地方官员几乎都来虹桥考察过。高铁让上海的能量辐射到周边城市,带动周边制造业等产业发展,并且提升长三角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活力。

    南通、嘉兴、无锡、常州等周边城市,纷纷以各自特点打出全新的产业承接牌,协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寻找到自己全新的定位。如今,整个长三角地区,一个以“上海知识型服务业体系”“杭州现代商务休闲、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宁波现代物流商贸和电子商务为主的商贸产业体系”“苏州、无锡、常州等区域特色新型制造业产业体系”为核心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正在形成。

    据悉,结合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新一轮上海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将站在辐射长三角的角度,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做好基础支撑,在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