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于老师,您来啦!您今天穿高跟鞋了!”玉珍几乎从沙发上弹起来,欢愉地说。玉珍“听到”走进房间的老师,正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于丽红。昨晚,这对特别的师生一同放歌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这是玉珍的首场个人音乐会,也是她三年来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的成果汇报演出。
带着“光明歌者”的美好梦想,藏族盲童德庆玉珍在上海音乐学院收获了歌唱技能,更收获了人间大爱。未来,她或将成为一名声乐教师,把这份爱传递给更多怀揣音乐梦想的少数民族学子。
“摸”出来的声乐学习之路
2014年,玉珍16岁,她一边在上海市盲童学校学习文化课,一边正式开启了在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的进修之路。“说实话,我很期待带教小玉珍,但面对这么特殊的学生,我也有些担忧,怕没有经验,教不好。”于丽红回忆说。
第一次走进琴房,素有“小百灵”之称的德庆玉珍演唱了一首 《一个妈妈的女儿》,把于丽红和她的学生们都唱哭了。
每周五下午,于丽红风雨无阻地给小玉珍上声乐课。这种上课方式很特别,原本善于表达的于丽红发现,她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用不上了,在跟玉珍沟通时,师徒俩摸索出一条新的教授途径———“摸”。
“来,肩膀放松,很漂亮!”“吸气、吸开,顶气、一直顶、不准漏。”小玉珍用手摸于丽红的腹部,了解气息;她摸于丽红的嘴巴,了解口型;她摸于丽红的下巴,了解如何发声……“原先我唱歌主要还是凭借自己的嗓子来喊,唱了两三首歌就觉得嗓子很累。现在我学会了更科学的唱歌技巧,唱上一两个小时也没问题。”玉珍说。
玉珍虽然看不见,但是听觉灵敏,声音先天条件很好。如何既能保持藏族民族歌唱的风格,还能合理融入歌唱技巧,对于丽红而言也是挑战。三年间,于丽红反复探索钻研,积累了一本适合玉珍演唱的歌谱,还将其中一半翻译成盲文。这些带有原生态风格的曲子,既打开了玉珍的音域,还完好保存了她藏族歌唱的风格。
“要说感谢的人是我,是小玉珍让我探索了一条新的培养人才之路。”于丽红的这番话发自真心。
她想成为一名小小的声乐老师
访谈之间,玉珍落落大方,笑声不断。于丽红还记得三年前两人的第一次相见,那时的玉珍低着头,很羞涩,话语很少。“现在,课堂上我们是师生,课下如同母女,她跟我拍拍打打,没大没小。”师生二人笑成一团。
让玉珍成长的,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她专业培养上的用心,还有对她如同家人般真诚的爱。为了让玉珍更好地学习音乐,上海音乐学院特别在她的宿舍里配备了一架钢琴。每周末,学校特别邀请一位钢琴教师,为玉珍“练习耳朵”。为玉珍上专业课的“于家军”也不止于丽红一人,每个周末,于丽红带教的研究生们也会为她“开小灶”。
“开小灶”时,师姐们会给玉珍带上水果和零食,这些是女孩子爱吃的。音乐学院的老师则为她课外学习准备好了CD机、录音笔和高保真耳机。于丽红说,玉珍喜欢吃肉,来上海的头两年,每周五上课之后,于丽红都会带着玉珍去“搓一顿”,专门为她点上几个荤菜。
昨晚,玉珍的首场演唱会上,她献唱了10首美妙的歌曲。对她来说,这个音乐会,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开始。据悉,今年下半年,德庆玉珍将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继续自己音乐专业学习的道路。
“因为有太多的人来爱我了,我也想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玉珍说,她想成为一名小小的声乐老师,让更多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学会演唱,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于丽红也表示,今后,她打算从自己的经费里抽出一部分,帮玉珍录制一张音乐专辑。
有一年放假时,玉珍要回到西藏牧区,于丽红还特别为她添置了羽绒服。“老师,这个羽绒服是什么颜色的?”玉珍问道。“是红色的。”于丽红答道。“太好了! 红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玉珍的一番话,令于丽红感动不已。她说:“玉珍的艺术灵感时常给我带来深深的感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玉珍的光明,在她的心里,在她的歌声和笑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