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创新最有价值的是‘0到1’,但投资往往看重‘1到2’‘2到3’,甚至是希望看到‘3到100’才投钱。”昨天举行的陆家嘴论坛“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的联动发展”主题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郁文贤的一番肺腑之言引发不少人的共鸣———上海迫切需要把更多资源投向“0到1”创新的方向上。
没有金融支持的科创是一个贫血的科创,没有科创支撑的金融是一个没有后劲的金融。促进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发展,无疑是上海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
金融结合科技,要发挥市场作用
“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就应该诞生更多原创力量和新兴产业,需要更多‘0到1’的生动故事。”在郁文贤看来,惟有原创性力量才会引发爆发性、颠覆性的价值生成。当然,从“0到1”的过程确实存在很多风险,“这需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确保把投资者的风险降低。”
他同时指出,对于上海来说,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创造更多的“0到1”,就一定要打造一个生态圈,从政府到科学家、企业、服务机构,实现无缝衔接、共生发展,使各方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互相推动。
针对科技界人士的集体期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绍统表示,金融领域某种程度上是管理风险的,既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也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同时还可以规范治理,“因此,金融和科技完全可以擦出火花。”
刘绍统还说,科技创新和金融分属两个不同领域,各有各的发展规律。要把金融要素和科创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四大联动机制,产生协同效应
“把金融和科技密切结合起来,上海的条件得天独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现在说科技金融,是先用科技全面改造金融,然后用改造了的金融全面服务实体经济,当然特别是要服务科技企业。因此,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有望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机遇。”
事实上,上海近年来在推动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上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3+1”格局。“3”是科技金融的政策支撑体系、机构服务体系、产品创新体系,“1”是科技园区的融资服务平台。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指出,“在推进两个中心建设联动时,上海将构建四大联动机制。首先在政策设计中,我们会把双方的特点优势需求结合起来,提高政策协同效应。同时,加强机构之间的联动,深化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之间的交流。创新合作的模式,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的联合联动,相互提供有益的养分。彼此助力、共同成长。”郑杨表示,上海正在培养一支科技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有利于推动两者更好联动。而通过搭建各类信息共享平台,让科创企业和金融机构信息充分交流,有效破解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增强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加大创新投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