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婷) 由上海音像资料馆编撰、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出版物 《那年今日,听历史说话》日前在沪首发。该书是上海音像资料馆将海量馆藏音视频资料,以不同媒介形式产品化的一次新尝试,赋予了历史音像资料“二次生命”。
全书共70万字,以广播节目 《历史上的今天》 的文稿为基础,讲述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一般历史类书籍不同,该书不仅有文字阐述,还创新性地运用了二维码技术,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书籍页面上印刷的二维码,便可聆听相关主题的珍贵历史原音。
以刚刚过去的6月14日为例,83年前的这一天,是中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 《渔光曲》 首映的日子。据记载,当时的上海正经历着有气象记录60年来的罕见高温,闷热的天气让人们不敢轻易外出,上海各大影院的生意异常惨淡,《渔光曲》 的出现打破了冷清的局面。该片于1934年6月1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首轮放映了40多天,创下了当时国产片连续放映的新纪录。这部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电影先河的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故事片———在1935年举行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该片获颁荣誉证书。该片的同名主题曲也火遍大江南北,十几万张唱片被一抢而空。《那年今日,听历史说话》 一书,不仅用文字描述了 《渔光曲》 当年上映时的盛况,还插入了该片导演蔡楚生的女儿蔡晓云回忆父亲的音频资料,以及当年还是中学生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对该片主题曲的回忆音频资料,读者只需用手机扫描书上的二维码,便能听到历史原音。
据悉,上海音像资料馆同时正式启动了“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改革开放40年”“上海电视60年”等三大主题历史音像资料的社会征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