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18日 星期日
4
国内;广告

川剧《诗酒太白》在蓉首演,穿越历史再现盛唐

保留川剧根 再发创新芽


    本报记者 周渊  通讯员 荀超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四川江油度过他的青少年时期,直至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如大鹏一般,李白怀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来到长安,以期报效朝廷。表现李白这一段宏阔人生及其“诗酒世界”的川剧 《诗酒太白》 日前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

    《诗酒太白》 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陈智林担任出品人及艺术总监,川剧著名导演任庭芳和川艺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蔡雅康任导演,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国家一级演员李乔松等领衔主演,并由川剧作曲大师、国家一级作曲李天鑫执棒,通过传统戏剧与现代艺术设计,保留川剧根,再发创新芽,亦塑造了新的李白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 《诗酒太白》 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立项。陈智林告诉记者:“用川剧讲述李白的故事有地域优势,更有故里人民对李白的浓厚情感。川剧独具巴蜀魅力,创排剧目的过程,也可将地域文化的血脉潜移默化地沉淀为学生成长的基因。而学生们通过舞台作品的孵化,也将有助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出光出彩出作品’。”

    融合川剧“老”与“新”传承创新

    四川人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仙李白,在早年的川剧舞台上,《太白醉酒》《沉香亭》《金马门》等都表现了李白的形象。但正如李天鑫所言,“在四川搞李白题材担子重,搞不好要‘挨板子’”。

    《诗酒太白》 讲述李白充满报国之志到长安,却满怀失意告别宫廷、奔向理想的诗酒世界。情节此起彼伏、跌宕有致,比如他写 《丁都护歌》,为劳苦船工呼吁,被打动的太子妃兄韦坚决心修造“广运渠”以解决漕运问题,李林甫暗中指使妖道诬告韦坚挖断了“龙脉”,皇帝大怒,要砍李白人头“血祭龙脉”,不料李白慨然应允……全剧设置的悬念层层剥茧,亮点颇多,李白的形象也愈加生动。

    不失川剧的美学原则和传统舞台元素,《诗酒太白》 将传统川剧的创作手法掰开、揉碎再重组,比如以经典川剧《放裴》 的艺术手法展现李白月下独酌的场景,对其诗意的豪情、对权贵的愤懑和蔑视、眼见报国无望的忧思等内心刻画得尤为细致。

    音乐方面,打破固定曲牌框架,综合运用川剧五种声腔的旋律元素,融合四川地区的民歌、民族器乐的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法,还原盛唐时期多民族融合的音乐特色。比如 《月下独酌》 借用了四川扬琴,《将进酒》 吸收了昆曲的音调。李天鑫介绍:“音乐创作推陈出新,能更好地推动戏曲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也便于观众接受和喜爱。”演出后,好几名观众均表示对压轴一幕的新编 《将进酒》 印象最为深刻。

    将川剧魅力沉淀为学生的成长基因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级非遗川剧的传习展示基地、四川省振兴川剧人才培养基地,曾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梅花奖得主有近20人。遵循川剧“以戏带功、以功促戏”传统,学院始终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和演出实践相融合。

    从川剧舞台一线到扎根学院教育,陈智林深知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他指出,继川剧 《望娘滩》 《秦香莲》 后,新作 《诗酒太白》 是又一部集学、创、演、赛于一体的作品,包括川剧系、舞蹈系、音乐系、戏剧系及附中杂技专业等在内的84名学生参与创排。

    记者注意到,除了众多川剧名角组成的第一组演员外,《诗酒太白》还另外储备了4组演员,其中不仅有学院的青年学子,也有来自攀枝花、南充、绵阳、遂宁等地的后起之秀。“希望通过排演为川剧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首演结束之后,作品并不会‘束之高阁’,而将赴多省市巡演,特别是惠民演出、校园巡演等。”陈智林说道。

    (本报成都6月17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