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18日 星期日
3
综合

“新诗百年,诗意佘山”启动仪式在松江举行

名家共答诗问:如何写好一座山


    ■本报新媒体中心 李思文

    好的诗歌,能让渺小的个体在尘世劳顿中得到瞬间的自由,恰似人类第一次从天文望远镜里看见星空。昨日,“新诗百年,诗意佘山”启动仪式在松江举行。赵丽宏、林莽、商震、褚水敖、张烨、荣荣等诗人、评论家、作家共赴佘山,共答诗问:新诗百年,如何写好一座山?

    “一首好诗就是一座名山,一座名山会诞生许多好诗”,中国作协《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说。松江作为“上海之根”,山明水静,藏龙卧虎。陆机在小昆山以秃笔写下《平复帖》,成就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名家法帖。杨维祯、陶宗仪、陈继儒、董其昌寄情山水,积叶成书。崇祯二年(1629),夏允彝、彭宾、周立勋、陈子龙、徐孚远、杜麟征等六人创立文学社团“几社”,以文会友,切磋诗赋,几社六子后成为云间诗派的最初成员。诗人吟道:“愿从北斗挹酒浆,九天无事觞霄客。”

    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一百年,新诗参与并见证了历经风雨的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商震说:“百年淘洗,历经曲折,诗仍显出强大生命力,证明人的灵魂需要诗,否则诗不会活到现在。今天我们用百年一词,不为叙述辉煌,是为诗本身的伸张。”

    “松江文脉密集,今天的聚会,也是历史的一种延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赵丽宏说,“诗的精神仍在,松江这块土地有诗意,有诗人。”

    9年前诞生于松江的“华亭诗社”在上海国际诗歌节上被评为唯一的“最佳诗社”,诗社成员们活跃在各个诗刊,因诗歌群落的整体创作成绩而备受关注。他们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但仍在世网之余,不时相聚,坐享开怀,回到他们共同热爱的“诗人”身份。

    诗人林莽说,中国新诗虽遇种种质疑,但在他眼里,新诗拥有一双翅膀。“其一是中国古老的诗词底蕴,其二是近百年我们对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

    “新诗百年,诗意佘山”启动仪式既是上海市民文化节和人文松江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第十一届上海朗诵艺术节前期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林莽和张烨为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松江创作基地揭牌。随后,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启动了《上海诗选》的编选工作。诗人们纷纷写下寄语,赠言佘山。

    人文松江需要好作品,中国诗歌界需要好诗人。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松江管委会、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专业委员会联合启动《大美佘山:好诗100首》全国征稿活动,目前已收到广东、上海、安徽、江苏、山东、湖南、重庆、福建、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区市的近两百首来稿。未来,这些好诗将被搬上舞台,由朗诵名家演绎。

    赵丽宏说,五湖四海的诗人们本着追求美、追求诗意的精神内核聚到一起。“他们思索生命,赞美生命,或直接或隐晦,方式各异,然而总令读者产生共鸣,因为那是有意味、有真情的表达,是传统的延续。”

    网络时代,写诗的人越来越多。诗歌更加开放,也形成众多自给自足的圈子。宁波市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港》 主编荣荣认为,诗歌回到了它本来的状态。“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独特性,把自己的心揉进去。”

    “有的诗曲高和寡,有的道近易从。”荣荣说,“如何写好一座山? 不同的人看山,山不同。但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多元文化,在尊重的底色上,让诗歌更丰富。”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