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以前,是项目找孵化器,现在是孵化器四处找好项目。今年已经‘三十而立’的上海孵化器,要有特色才有未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朱正红在昨天召开的“中国孵化器30年分享会”上透露了上海孵化器未来的发展规划。
据统计,目前上海已有500多家众创空间及孵化机构,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万家,每年扶持1万人创业。30年来,累计培育了179家上市企业,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岗位。
在上海孵化器圈中颇有名声的“杨创”(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起初只是一栋6000平方米旧厂房的“房东”,这大概是孵化器的1.0状态。2001年,“杨创”转型,开始为在孵企业提供各类孵化服务,算是升级成了2.0,它成为上海首个税收破亿元的孵化器。
2009年,上海放开对民营资本进入孵化器的限制,张江莘泽移动互联网孵化器成了民营孵化器中第一个践行“孵化+天使投资”的持股孵化者,孵化器步入3.0时代。“升级是市场促成的。”莘泽创始人之一的曲奕称。初创企业交房租时捉襟见肘,莘泽于是帮创业者垫付租金,帮他们降低贷款成本,找投资人。在孵企业老板付出股份作为“报答”。这样做的企业多了,民营孵化器持股孵化也就开创了一种“模式”。
互联网时代,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信息和资本,“孵化器4.0时代比拼的是全要素对接能力,随时能够进行资源匹配。”朱正红说。2015年起,上海市科委放开了对孵化器的认定,仅去年一年,上海众创空间的数量就翻了一倍。今年初,上海市科委推出了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遴选本市30家左右的众创空间,未来3年里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部门配套扶持,引导它们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走出孵化器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