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10
人文聚焦

英国金牌电视人大卫·维南每天坚持读报

谨防陷入新媒体“数据陷阱”


    ■本报记者 张祯希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指数”逐渐成为裹携节目创作的重要因素。制作过 《美国达人秀》 《地狱厨房》等节目的英国金牌电视人大卫·维南却坦言,自己对时下流行的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相当警惕。“对于大数据,节目人可以相信,并总结出普遍的节奏控制规律,但不能迷信更不能为其控制,事实上很多新媒体信息与数据并不准确。”他说,“我还是保持每天看报纸的习惯,毕竟对节目人来说严谨很重要。”

    说到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卫坦言中国综艺节目不差钱,但在投资结构分配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中国综艺喜欢聘请天价明星,甚至将60%到70%的成本都用到了明星身上,这在欧美节目中实属罕见。英国综艺节目中,拿“大头”的往往是“金牌制作人”———有魄力、敢创新,甚至有点疯狂。他们带动了节目内容与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而驱动了英国综艺的良性发展,好的内容创意才是市场真正争抢的资源。

    反观我国综艺节目一窝蜂邀请偶像明星,其实是迷信新媒体指数的表现。有些投资方甚至不了解节目的内容制作规律,投不投往往只问两个问题———有没有明星,有没有模式。对于这一问题,大卫的观点或许值得中国综艺市场借鉴。他指出,大数据确实能够帮到节目,但有用的数据往往需要时间的验证与综艺人基于个人经验的专业判断。比如,竞赛类节目如果在开始1.5分钟内还没进入正题,往往会流失大量观众。这个1.5分钟“生死线”便是一个对节目制作有用的大数据。如简单拿新媒体点击指数、话题指数或者是关注人数指数,去判断角色选择与内容走向,很有可能会陷入“数据陷阱”。

    事实上,这样的“数据陷阱”在目前的国内综艺市场上已经有所应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去年某国内一线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亏损的约占八成。而某卫视近期上线了一档全流量明星阵容的综艺节目,也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关注度与收视率。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