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如果你昨天突然走进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决赛现场,没准以为来到了“我要上春晚”的舞台,节目进行中时,这种感觉更强烈———虚拟现实、动作捕捉、声光电影齐上阵,让人眼花缭乱。最终,上海科技馆看似简单的《人声与电子合成器》获得一等奖,这个节目台上也只有一人,表演也只是一段8分钟的脱口秀。
参与《人声与电子合成器》的节目的共4人,除了控制音响和放PPT的以外,绝大部分时间,舞台上只有一个穿着随意的小伙子表演口技。小号声、蚊子嗡嗡声、蒙古族特殊的歌曲演唱方法“呼麦”……10种声音被他模仿得惟妙惟肖,更关键的是,配合这些声音,还有不同的震动波形展示出来。
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两年举行一届,今年已经是第五届。此次不少参赛项目都在特效中做足了文章,整块LED屏幕做背景或变换出绽放的红花,或显示出袅袅烟雾;动作捕捉技术则完全展示了人与猩猩骨骼的不同,让人忍俊不禁……
但是,最受欢迎的却是做了“减法”的一些科学表演。上海科技馆的节目中全部“科学表演”就维系在表演者一张嘴上。
上海科技馆原展示教育处处长竺大镛说,过去的科学表演一度流行“说相声”,常常是一个人提问,引出“聪明人”的解答。此后,不少科技声光影像的加入,都让科学表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科学表演最主要的是创意,虽然表现形式是吸引人的一种手段,但归根结底要回归到内容上来。表演太多,对科学传播也许是一种伤害。”上海科技馆副馆长梁兆正说,过去,判断科普成功与否,是观众记住了没有,但是“如今我们认为,如果我们的表演哪怕让一个孩子对科学有了兴趣,愿意去探索科学,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