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2
要闻

文汇讲堂聚焦中国“七龙体系”的深海前景

未来要立足资源超越资源


    本报讯 (记者袁琭璐)“深海领域没有哪一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已经走向深海舞台的中央,未来我们要立足资源并且超越资源。”前天下午,文汇讲堂人文解读“四大未知疆域”(太空极地深海网络) 系列讲座之三聚焦深海,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蛟龙”号项目总体组组长、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主讲《中国:正走向深海舞台中心》,分析了我国在深海领域的“现在时”与“未来时”,并与对话嘉宾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第一位随“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周怀阳探讨面对共同的海底资源,中国如何发挥领跑和主导角色构建命运共同体。

    刘峰指出,中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1%,远低于日本的1164%和美国的128%。受制于地理局限,国际海域作为我国未来战略发展空间和战略资源来源尤为重要,占地球面积49%的深海显然应该是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而各国在深海领域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已经走向深海舞台的中央,首先体现在我国提出的“立足太平洋,开拓印度洋,挺进大西洋”的三大洋战略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其次,我国的深海科技实现了重大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最深为7062米,创下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试验性应用取得丰硕成果;“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海龙”号无人缆控潜水器等大型深海高新技术装备投入应用,以“三龙”为代表的深海勘探技术装备体系基本形成。未来要从“三龙”到“七龙”,实现深海装备技术体系的升级换代。

    对于中国在深海领域的未来发展,刘峰认为应以“为全人类做贡献”为目标———立足资源并且超越资源。对内,发展深海的产业、应用体系,开辟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增加产学研一体化;对外,其一要在深渊科学研究上与国际共享成果,比如周怀阳所在的同济团队提出“南海深部计划”,旨在通过对南海的研究贡献中国科学家的力量。其二,在制定国际海底规则时要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构建深海命运共同体。目前,我国勘测命名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共124个,其中101个位于太平洋,15个位于印度洋,8个位于大西洋。命名主要取自 《诗经》 中的“风、雅、颂”和中国古代人名,富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