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3
国际;城事

季勇和他的团队是汽车下线前最后的“把关人”,他说———

决定品质的,就是这“1毫米”


季勇与他的团队正在工作中。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唐玮婕

    整天和“1毫米”的问题打交道,一定是愿意沉下心的。

    在上海汽车集团的临港基地,季勇所率领的质量保证团队是整车制造流水线最后一个环节的“把关人”,从四轮定位、大灯检测、制动、尾气、雨淋,一直到路试,下线的每辆车都得完成全套检测。

    一部车大大小小的零件成千上万,即便每一件误差都控制在合格范围内,也不代表整车合格———一旦几个“1毫米”叠加起来,就有可能会造成令人头痛的质量问题。

    围绕“1毫米”的工作看上去有些繁琐枯燥,可却绝不简单。用季勇自己的话来说:有时候决定品质的,就是这1毫米。

    要做就做最好的“汽车郎中”

    季勇曾经干了足足15年汽车维修工作,一说起发动机、变速器这些汽车零件就显得格外兴奋,“从小时候开始,我就特别喜欢把各种各样的机械玩意儿全部拆掉,再组装起来。要是碰上个难度大的,那就更有劲了!”

    是的,“有劲”。正是带着这股热情的劲头,他开始在学校学习汽车维修知识,“第一次看到发动机,实在太好奇它究竟是怎么运转的,就立马拆下来,自己细细研究了一番。”

    可真正到了岗位上,季勇才明白,要在马路上跑的四轮车可不是简单的模型,光是会拆会装远远不够,每一个环节测量下来都得符合相应质量标准。“比如说,活塞磨损了多少就不能用了,磨损后怎么处理,汽缸与活塞的间隙又该留多少,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思考,才能悟出自己的门道。”

    “我对自己说,要做就做全上海最好的‘汽车郎中’。”很快,季勇就在修车界干出了名堂———别人修不好的车到他手里总是能“药到病除”。

    2008年,季勇来到了上汽乘用车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汽车检验工人。“原以为我对汽车已经非常熟悉了,但从修车到造车,还得跨越不少台阶。”在他看来,修车发现了问题零件,要做的就是立马替换掉,但造车却完全不同———一旦发现问题,就得找到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如何控制、如何解决,“所以,首先必须沉下心来,判断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随后是一点点地剖析,需要谁来干什么,才能把问题解决。”

    成立工作室专啃硬骨头

    季勇所在的质量保证部门是整车制造流水线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的团队就是要一路严格把关,确保每辆下线汽车的质量。”

    外人看检测的工作或许会觉得琐碎。说一个实际的例子,现场的工人发现,一辆车的连接器出现了问题,里面的零件发生了断裂,但找不到具体原因。质量保证部门准备在线上追踪100台车。根据设想,如果是连续的几辆车发生断裂,那就在线下把连接器拆下来分析,如果不是在安装时候产生的,就要往前推,从来料开始查,在线上跟踪,一直查到装配;若是只有这一辆车有问题,那就基本确定是装配的问题。于是,大家分别出发层层排查,确定只有这一辆车有问题;再派出一个工程师重点跟踪,最终发现该零件的断裂只是装配中出现的个别问题。

    2013年底,“季勇技师工作室”成立了。作为带头人,季勇决心带领一批跨部门的技师专门“啃硬骨头”———集中优势力量攻克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点疑难杂症。

    如今家用汽车的外型差别越来越大,看上去更美,但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烦恼———“匹配”。就拿车身前部来说,灯、保险杠、机盖、翼子板等不同的零件,如果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几个“1毫米”的误差叠加起来,看上去就会有间隙。

    “一旦发现匹配上的问题,我们要自己动手把涉及的所有零件从头到底重新组装一遍,如果发现间隙还存在,就得一个个拆下来打点测量,拿出一整套数据。”季勇告诉记者,光有数据解决不了问题,技师工作室的团队会坐在一起“头脑风暴”,综合分析是哪一个数据造成的影响,再对相关的零件实施重点监控;通过现场动手消除偏差,几次三番的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改哪里、改多少。

    更新知识库提升攻关力

    技师工作室刚刚成立的时候共有7名成员,目前已经发展成14个人的技术攻关小分队。回忆起自己经手过的难题,季勇印象最深也曾“最头疼”的要属一批新能源汽车的“异响事件”。

    当时,这批新能源汽车才刚生产,可检测下来无论是启动和倒车,好几辆都发出了奇怪的“异响”。质量是第一位,季勇当机立断决定把所有车拦下来。

    从未碰到过的难题摆在了眼前:所有零件都是合格的,测量数据也没有异常,但问题点已经十分明确。季勇想出了新思路:“现场解决不了,能不能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传动轴供应商呢?”

    借助“外脑”提供的信息,他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两块金属面稍有不平整,汽车一启动,摩擦系数大了,力的分解作用就会出现金属撞击异响。最终,通过添加二氧化钼的方法,季勇和他的团队成功解决了临港整车生产阶段中的又一个质量难题。

    “汽车制造越来越智能化、集成化,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季勇说,在基地党委的牵头下,团队定期与一些大学教授、或者其他技师工作室等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攻关难题的能力。

    最近一年来,自主品牌有了“网红车”,临港基地干得热火朝天。“最忙的时候,大家都做六休一,几乎24小时连着转。”忙归忙,季勇却笑得非常开心,“产品卖得好,这就是对我们自主品牌的认可,累一点又有啥关系呢。”

    季勇,任职上汽集团临港基地质量保证部。以他的名字成立的技师工作室,解决了临港整车生产阶段中一个又一个技术和质量难题,为自主品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2016年,他获得了上海市技能大师称号。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