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静渝 上海市光明中学高三英语老师
随着本周三高考的开始,我的心其实已经渐渐平静,回想带教新高考的这一批学生,三年中感到的是辛苦、焦虑,但是也重新唤起了内心对于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与其说我们是师生,不如说,我们更像是一起前行的伙伴,共同积累新知识,探索新技能。在高三担任班主任后,我自己都感到自己成了严厉的“后妈”,但是,即便是“后妈”,我的心愿仍然是,能够带给每一个学生最好的爱。
“如果说生活是一块沉默的煤炭,那么热爱就是最好的火种,而梦想就是最美的火焰,勤劳改变命运,梦想让我们与众不同。”这是我们班黑板报上的一句话,送给所有刚刚从高三胜利走来的2017届高中生。
“老本儿”吃不到的焦虑
2016年,我成为了高二 (4) 班的英语老师。与以前有些不同,这个年级的孩子,恰好是新高考改革后第一届考生。
说实话,新高考要求中,英语科目的变革动作很大———将英语考试改为一年两考,并加入听说测试计入高考总分。除了形式上的这些变动,英语试题的题型也做出了调整。比如,笔试中加入阅读选句和概要写作两个新题型。
作为老师,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压力也很大。首当其冲的是,多年来执教英语的经验“老本儿”吃不到了,特别是两个新的题型几乎没有参考资料,我不得不从升入高三的暑假期间,就开始准备资料,开始一点一点摸索。比如阅读选句的文章本身的难度多大,选句子的备选项与干扰项是如何设计的;再比如概要写作的要点如何把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如果偏离作者原意如何扣分,不同文体的概要写作是否有固定格式;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中,更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那么学生是否一定要按照固定格式来写……这么多的困惑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可以说,在过去的三年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每天都有崭新的题目要做。还好,我们有一个团结的英语教学团队,我们经常会进行题目的探讨,“一言不合”就要针对题目进行争论。其实大家都明白,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一届,老师们都把内心对于题目的看法说出来,才能一起寻求正确的方向。
严格管理让我成了学生眼里的“后妈”
进入高三,为了顺应新高考的要求,学生们开始进行走班学习。这时候,为了方便班级管理,学校建议语文、数学和外语学科的老师担纲班主任。高三开始,我终于成为了高三(4) 班的班主任老师、英语老师。
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会更严格一些。但是,同学们却用自己的行动无言地支持了我,和我一起适应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回想这一年来学生和我一起的坚持,走进高考考场,每个人都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我要求学生每天早晨7点到学校默写英语单词。高三的学习非常枯燥,也非常辛苦,就这样,我们班级学生常常是全校最早到校的。我还记得,5月25日是这一届高三学生最后一天到校上课,全班同学仍然7点全部到齐,最后一次完成了英语默写。
其实,学生们最初对我的严格管理颇有些抱怨,我能做的,一是给予精神上的安抚,另一方面,则是以身作则。我住的地方离学校很远,为了能坚持跟同学们一起到校,我一般每天五点一刻就起床。天冷的时候来不及吃早饭,就匆匆出门,甚至有一天到校后才发现自己毛衣穿反了。
在班级最后一次班会课上,我和班长一起设计了PPT,上面有这样几句话:生活如此艰辛———早上出门小区里只有我一个人,中午午饭来不及吃又要回教室做听力,晚上作业改到凌晨两点。
其实,到了高三后,每个学生、老师都能够感到,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我们在一起奋斗。我们在一起,数学题目做出来了,英语单词背出来了,文明班级评比拿到了五角星,让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
高三一年,孩子们总的来说非常配合,有趣的是,虽然我对他们管得比较严一些,他们可能也会私底下把我和很多其他的班主任比较。我会在他们面前自嘲一下,说:“后妈难做,总不如亲爹来得好。”他们也会顺势叫我一声“后妈好”,弄得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没有经历文理分班的学生,友谊会更持久
这一届的孩子与以往几届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们要面对学习的压力和政策上的变化,但是我也观察到,这一届孩子比以往更幸运的是,他们高中三年没有分过班,他们高中学习生活中建立的友谊会更加稳固与持久。
新高考的导向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在高三的班级活动中也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今年我们学校的高三和高一、高二的学生一起春游,以往高三是没有春游的。那天学生跟学弟学妹们一起去迪士尼开心了一把。作为班主任,今年我也坚持组织各类有益的班级活动。主题班会、学校网站新闻发布都是大家轮流参与。我按照同学的生日,在哪一个月过生日,就负责哪个月的活动,几乎每位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4月底的“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几位同学策划了一个“旅行社”的小品,他们都从来没有过表演经历,特别是在高考已经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在春游来去的车上看稿子,在体育课上抽时间排练,效率极高。
不管怎样,几百个日日夜夜,师生一同不断学习、共同前行,逐渐积累的默契和信任直到现在还觉得心头发热。祝福我的学生们,都能走好未来人生的每一天。
(本报记者张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