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晶卉
翁建和有一句座右铭:做烹饪追求意境,让美食展示艺术。
但是,与这位中国烹饪大师细聊烹饪的意境,却出乎记者的意料。采访全程,他没有提过一次“皿中有景”“盘中有画”等美学艺术名词,却三次提到“计算从后厨到餐桌的时间”、四次提到“保证菜肴入口的温度”———这是翁建和对于细节的诠释。
从烹饪后到上餐桌的“最后十分钟”,大部分厨师都会忽略,翁建和却说:烹饪这门艺术,无论有多少创意,都不抵食客入口一瞬的完美。他对菜品本身时间和温度的掌控,已到了苛刻的境地。
“洁白玫瑰”在入口刹那盛开
这几天,翁建和正在设计夏季新菜。其中有一道名叫“洁白玫瑰”的神秘菜品,已在食客中小范围试菜了———上桌的是一盅鸡汤,清澄的汤面悬浮着两朵白色玫瑰,配以碧绿的青菜点缀,在夏季里感觉清凉舒心。
说它神秘,因为没人能猜出用料。翁建和解释:“玫瑰花瓣选用青鱼的鱼蓉作为原料,通过特殊配方制成奶油状的鱼胶,再用西点的裱花技术雕出一朵朵白色的玫瑰。这是‘中餐西做’的一种呈现方式。”
“中餐西做”的工艺复杂性还在其次,精准控制食客用餐时的温度才是难点。“洁白玫瑰”是道热菜,“玫瑰”在每个食客面前的炖汤盅里盛开。入口那一瞬,鱼肉的温润热度包裹味蕾,肥而不腻。翁建和说,中国人都爱吃热食,但保温不到位,烹饪技术再好也白搭。他的做法是,提前计算从后厨到餐桌所需时间,提前与服务人员沟通,在食客上一道菜品吃完前,留出烹饪的时间来打磨下一道菜,通过“零等待”来确保菜肴入口的温度。
“‘中餐西做’不是简单分装,它对厨师的要求更高,有时候甚至意味着对整个烹饪流程的再造———从备菜选料到上桌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到。”翁建和说。
国宴,超越食物的界限
正是在“中餐西做”领域对时间与温度的精准拿捏,给翁建和带来了掌勺各种国宴的机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当天下午,翁建和所在的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接到了重要任务:尼泊尔总统当晚要在中餐厅设宴。从接到任务到完成菜单制定、餐具配置和材料选配,翁建和的团队只花了短短两个小时。
掌勺国宴级的菜肴,原材料的限制很多,更需要将中华美食文化发挥到极致。翁建和将其中一道大菜定为片皮鸭。这道中华美食的传统吃法是食客自己动手包,但“中餐西做”则不然。“薄薄一层鸭饼不能凉,也不能让客人来包,还要保证送到客人嘴边的时候,温度不冷不热。”翁建和经过反复测试,最后选择在上席时间前10分钟“开工”,摆盘和温度两不误。这道中华美食让来自异国的总统称赞不已。闭幕式之后,尼泊尔总统又点名要求再做一次片皮鸭。
2014年5月,亚信峰会在上海举行,翁建和接到通知,承担国宴接待的中西点心制作任务。翁建和考虑了两个小时,决定用寿桃包、四喜素饺和迷你煎仔堆三款点心组合完成,“这组点心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趣,辅以精致西点点缀,又能呈现上海特有的海派风韵”。
寿桃包取义延年益寿,传统的做法是用色素在桃尖着色,翁建和反复研究,创新性地将红米苋煮沸打碎,用纱布过滤取汁,作为天然“染料”着色。当一盘盘冒着热气的精致点心送到中外领导人的桌前,翁建和觉得,手中的点心超越了食物的界限。
愿做灶台旁的追梦人
翁建和一直说,中餐烹饪很辛苦。他掌中的老茧、指上的伤痕,是早年苦练基本功留下的印记。
20世纪80年代,翁建和毕业于当时的重点技校上海市饮食服务学校,被分配到了东风饭店,师从上海滩大名鼎鼎的“莫氏三兄弟”。学艺的时候,他天天一清早进厨房,把小事都做好,就盼着师傅多教自己一点,“苦是真苦,烧炉子连电风扇都不能用,怕影响火头,每次烧好菜,地上有两摊水,身上的衣服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跟着名师耳闻目染,翁建和养成了一个习惯:外出随身携带相机,无论参加烹饪比赛还是出席私人宴请,看到有意境的菜肴,都会用相机拍下来,回到家后再仔细琢磨用料和制作,光笔记就写了好几本。创意创新在长期的工作积累中慢慢闪烁光芒。如今,翁建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翁建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这里成为他钻研“中餐西做”的试验田。他策划及实施的“菜肴课题专项”“菜肴成果转化”等项目,近5年推出了200多道特色菜,“香露明虾球”“加拿大墨鱼烩鱼肚”“俄罗斯鱼籽撞豆花”等美食,都从这里起步。
“新菜肴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打磨出来的。”翁建和说,有空的时候,他经常会去餐厅“遛弯”,看见客人的盘中还有剩余,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看到全桌“光盘”,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
翁建和:中式烹调高级技师,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中餐运营总监兼中餐行政总厨。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近5年推出了200多道特色菜。2016年,翁建和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不久前,他又入选“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这是纳入上海市政府表彰系列的唯一针对高技能人才的评选项目。